Enlightment

47(下) 贺雪峰《大国之基》 读书摘录

读书摘录:贺雪峰.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东方出版社, 2019.

一、导论

1.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

P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和“20字”总要求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三农”工作的纲要。

P004 城市与乡村的分化及发展的不平衡是当前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背景。

除了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外,中国农村和农民也存在显著的分化以及由这种分化造成的不平衡,如果我们缺少对农村和农民分化的深入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结果非但不能达到“20字”总要求,还可能加剧农村和农民的分化,拉大这种不平衡。

P006 仅仅依靠小规模的农业甚至是以老年人为主的老人农业是很难使产业兴旺的,应对办法有三:一是乡村工业化,二是发展新业态,三是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如前所述,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地区乡村工业化的机遇已经失去,工业园区集中成为共识。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也存在限制。

因此,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地区实现产业兴旺的唯一出路几乎就是所谓的发展新业态,其中最主要的是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最近几年,无论是中央文件还是地方政府实践都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本质上是要赚城市人“乡愁”的钱,借城市人对田园风光、风土人情的好奇来吸引城市人消费,从而让农民有就业和获利的机会。不过,一方面借城市人“乡愁”可以赚钱的机会不可能很多,另一方面,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必须具备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条件,而具有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条件的地方,就是相对具有较好条件的农村,资本就一定会自动找上门来投资,当地农民有较一般农业型农村更多的获利机会。这样的有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机会来发展出新业态的农村占全国农村的比例不会超过5%。

也就是说,当前中国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农村:一是沿海城市经济带农村地区,浙西额地区已经工业化和城市化;二是广大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地区;三是适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具有区位条件或旅游资源的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农村只可能长期处在小农经营的格局中。

P012 现在的问题是,占全国绝大多数的缺少区位优势或旅游资源的农村很难有所谓三产融合的新业态发展起来。……我们在全国农村调研,发现几乎全国地方政府都在推动全域旅游,这样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变成似乎可以拯救农村的主导产业,不仅很可笑、很浪费,而且很危险。

这样一来,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显然不能只从字面进行理解,而必须将产业兴旺与中国小农户经营甚至老人农业联系起来。

P013 这样来看,对于农民来讲,当前农业收入和农村收入,重要的并非是致富,而是在于保底。农民致富的主战场在城市,而为农民提供基本保障或进城失败退路的则是农村。【“生活富裕”更需要加大城市对村民的吸引力,多种措施吸引村民进城务工经商】

P014 致富是市场的事情,基本保障则是政府的事情。为农民提供保底的农业和农村,作为基本保障的领域,一定要防止纯市场的思路,一定不能将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混淆起来。

P016 中国几乎是发展中国家唯一没有大规模城市贫民窟的国家,原因就是中国进城失败的农民有退路。……只要农民可以与土地结合起来,中国发展中遇到的任何困难都有办法可以解决。

此外,农业还是中国应对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办法。……农村老年人在城市可能就是一个纯消费者,但只要与土地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仅可以通过土地获得收入,而且可以获得劳动的意义。

P017 显然,无论国家有多么好的政策或投入多少资源,都不可能将全国农村都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或具有三产融合优势的农村地区。【事实上这两种地区都需要城市的优势区位和资源带动】

地方政府一种可能的策略是锦上添花,即对具备相对更好发展条件的农村给予特殊政策和财政支持,从而让少数乡村地区率先振兴起来。……问题是,这些地区本身就有优势,国家再给予政策支持,就只可能拉大他们与其他一般农业型农村的差距,而让其他一般农业型农村地区更加难以复制器经验。

P019 从我们以上分析来看,当前中国仍然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中国农村发展十分不平衡,农民也出现了巨大分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显然不是要对已经得到较好发展的乡村和具备较好发展资源条件的乡村进行锦上添花式的建设,而是要着力为占中国农村和农民大多数的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地区雪中送炭;显然不是要为具备进程能力的农民提供更多利益,而是要为缺少进城机会与能力的农民提供在农村生产生活的保底条件。乡村振兴战略尤其不是也不能是为资本下乡、城市富人下乡提供市场通道的政策

二、社会结构篇

1.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四十年

2. 中国是倒丁字社会结构吗?

P044 实际上,2005年李强提出倒丁字结构,中国户籍制度已经有了极大调整,决定农民工能否进程的主要障碍早已不是户籍而是收入,或者说是市场因素。

P047 正因如此,中国城乡二元体制有效避免了一般发展中国家城市内普遍存在的二元结构,也避免了一般发展中国家在城市普遍存在的结构紧张。

这样一种体制之所以可以成功,其实很好理解,就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为所有进城农民提供在城市体面安居的就业与收入机会。印度城市正规就业机会大约只有10%,这并非印度对劳工就业的保护不力,而是由印度在国际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所决定的。中国同样如此。

P051 只有当中国完成现代化,由一个发展中国家变成发达国家以后,农村中间阶层才可能完成向城市中间阶层的转换,中国社会结构才可以统合到一个结构里面,从而形成与当前一般发达国家类似中等收入群体最大的纺锤形社会结构。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已经转移进城,国家财政也有能力对城市少数下层群体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保障与救助,就使得之前用于保护庞大农民群体、限制城市资本下乡的城乡二元体制变得不那么重要,中国城乡也就有了一体化的条件。【“只有……才”的关系,而非“如果……那么”】

3. 全国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发展政策

P065 (如何运用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在精准扶贫上)实际上,在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因为城市务工经商收入远高于农村收入,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都已进入到全国劳动力市场获利,这些地区就几乎不存在非低保户以外的贫困户了。

当前农村真正的贫困户主要集中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往往相对封闭,交通不便,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较差,且农村思想观念比较传统保守,这些地区农村劳动力较难融入全国劳动力市场,无法从全国劳动力市场获得平均工资收入,从而造成了农户的普遍贫困。这些地区缓解贫困的最重要办法是普及教育,让所有农村劳动力成为全国劳动力市场上合格的劳动力。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包括道路水利工程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忽视了已经相当健全完善的全国劳动力市场,将过多力量集中在农产品市场上,从而造成了贫困农户难以承受的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双重风险。【这也提示我们在教育农户进城务工的同时应该系统性的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待遇与心理支持,特别是通过人性化的排班方式等。仅靠市场竞争提高待遇是不足的。】

4. 浙江农村与珠三角农村的比较

P084 从珠三角农村来讲,集体土地出租获取了大量村社集体租金收入,这些收入成为凝聚村民意志的强大力量,正是中国农村集体所有制,使村社集体出租土地获得收入,村社集体每个成员都可以平等获得集体利益,从而使每个村民都有着强大的为了扩大集体利益而一致对外的动力。2005年前后珠三角进行股权固化进一步强化了珠三角农民对自己土地利益的想象,珠三角地区的宗族传统也为村民一致行动提供了整合的意识形态。

P086 在浙江农村,因为村庄本身的分化,包括社会结构方面的原子化,经济贫富差距和缺少共同的村社集体利益,国家进村是很容易的事情,土围子根本就不可能出现。正式没有担心进入不了的土围子,浙江省村委会选举就可以放手按国家制度来,激烈的竞争选举进一步分化了村庄,从而让国家任务更可以在村庄中完成。

三、乡村建设篇

1. 谁的乡村建设

P091 即使只作最为简单和初步的区分,也可以区分出四种差异极大的乡村建设,即为农民在农村生产生活保底的乡村建设、由地方政府打造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满足城市中产阶级梦呓的乡村建设、借城市中产阶级梦呓来赚钱的乡村建设。

P092 因为农村人才物流入城市是全国几乎所有农业型地区都存在的情况,农村空心化就是当前中国农村最为普遍的现象。因此,国家资源下乡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秩序的保障,就是最为基本的乡村建设。这种乡村建设是要为无法进城或进城后难以在城市体面生活的农民,提供在农村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地方政府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建设也可以作为一种乡村建设。……地方政府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存在的问题是不可复制。

P095 满足城市中产阶级品味的乡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农民的向往,更是生活在拥挤城市中的中产阶级的梦想。

借中产阶级梦呓来赚钱的乡村建设。有一些具有区位和环境优势的农村借此进行乡村建设,以满足城市中产阶级的需求,从中赚取收入。中央推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致对应这种类型的乡村建设。

靠城市中产阶级农村生活向往来赚钱的乡村建设,需要具有区位和环境优势,而具有这种优势的农村并不多。关键是,虽然中国已经有了一个庞大的城市市民阶层,但如果仅靠城市市民阶层到农村的消费农民就能致富,那这样农村的农民就一定是少数。

具有区位和环境优势的农村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中城市郊区,二是风景名胜地区。……不过具有区位和环境优势的农村一定不会很多,且因为城市中产阶级农村消费还相对有限,能靠城市中产阶级消费来赚钱致富的农村就更少。

P094 因为这些农村具有优势,资本就有进入这些农村投资的意愿,村庄中的农民就有通过乡村建设来获取利益的机会。……市场也有相对完善的资源配置的能力。这些村庄具有区位或环境优势,市场就一定会发现这些机会,就一定可以通过这些机会来赚钱。具体地,市场如何发现机会、资本如何进入,以及村社集体和农户家庭如何应对,这是一个市场过程,是一定会发生的过程。我们【指政府】可以对这些过程进行规范,但尽量不要介入进去。我们可以规范市场但不要干预市场,我们相信市场会自动形成均衡的。【事实上资本也是需要“抢”的,只是不要太多成本就好——因为财政投入有更需要的地方。】

当前国家试图通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来增加农民收入,甚至通过税收优惠、土地优惠乃至财政资金投入……这里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具有区位和环境优势的村庄本来就有较一般农村好得多的获利机会,政府推动这些村庄一、二、三产业融合,甚至直接给予额外财政投入,就只是锦上添花,将不具备优势地区农村的财政资源用于只占村庄极少数具备优势的农村,这是不公平的。第二,政府的推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市场资源配置,造成社会经济效益损失;政府推动不具备条件的村庄搞一、二、三产业融合,却完全无法吸引城市中产阶级来消费,就会浪费资源;政府扶持本来就具有优势的村庄搞一、二、三产业融合,就会造成其他具有比较优势的村庄失去获利机会。【这其实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乡村建设是否也适用“先富带后富”?是否也有类似的涓滴效应?是否需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是不平衡的投入还是先实现均等发展?】。

在这个意义下,凡是能通过消费城市中产阶级梦呓来活力的具有区位或环境优势的村庄,政府都不应当再进行财政投入。不具备区位或环境优势的村庄,政府更不应当想当然的以为可以通过财政投入来让农民赚中产阶级的钱。

P095 地方政府集中资源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甚至将地方几乎所有机动财力用于示范点建设,这样的示范点再好,也因为其不可复制而没有意义。相反,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集中财力打造不可复制的示范点,造成本来应当用于一般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的资源被挤占。【政府有其业绩需求,“试图”将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义务转嫁给国家】

针对当前全国各级地方政府集中财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大都打造得不好的情况,规划建筑界、艺术界乃至社会各界都介入到各级地方政府所进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建设中来,基本路径是由地方政府花钱买服务,让有关机构和个人来协助地方政府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提供制度设计、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这个和资本是一样的,但是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购买服务可以避免资本“异化”的问题,至少保留了土地权益不变。村集体并不是不想改善条件,并不是不想实现有品质的生活环境,问题是大量的村集体没有钱没有资源。村集体如何获得包括资金在内的资源,并通过集体决议内生的打造新农村,这个可能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P097 长久生活在城市中的城市人应该都有一个农村梦,这个农村梦所要补偿的是他们在城市中所缺乏的东西。一般人只是利用闲暇到农村去休闲养生,与大自然接触;一些比较理想主义的中产阶级分子则开始投身到在农村寻找乌托邦的事业中,比较典型的是文化学者欧宁等在皖南进行的碧山建设计划(李乐,2016)。

P098 最为重要的、真正需要重视的、必须作为战略的、唯一正确的乡村建设,其实是保底式的乡村建设。所谓保底就是保住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底线,维持住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

因此,保底的乡村建设就有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一是必须照顾到绝大部分农村,尤其是一般的普通农村;二是以维持农村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为目标。

国家资源下乡与农民组织能力的提高必须结合起来。

P101 现阶段,城市人试图既获得城市生活的繁荣与便利、又享受到农村生活的宁静与自然,既有城市工作又有乡村梦,这显然还有点奢侈;若要享受,就必须自己付出成本。只有当中国完成了城市化、实现了现代化,中国才有可能有能力让所有人都可以与大自然有更多的亲密接触,甚至让相当多的人口同时实现城市梦和乡村梦。

从近期来看,中国农村会变得更加萧条,农村基本秩序也难以仅靠内生力量维系。因此,国家投入资源来进行乡村建设,维持农村基本生产生活秩序,就十分重要。

P102 当前阶段,中国最大的“乡愁”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由一个发展中国家变成发达国家。这个过程必然是曲折的,是九死一生的,……也是一点浪漫都没有的。要实现这个乡愁,就要为占中国农民绝大多数的普通农村的农民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从而让中国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

现在的危险在于,在乡村建设中存在一股浓浓的小资情调式的乡愁,这种乡愁忘记了当前中国所处时代的主题,具有强烈的个人情绪。目前来说,满足小资情调式乡愁的乡村建设有点过于奢侈了。

2. 乡村建设重点是文化建设

P105 我认为,当前乡村建设的重点是文化建设,与此相关,当前三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文化的破坏。中国未来三十年乡村建设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应当集中到以乡村文化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上来。

P111 农村目前仍然具有留住农民的拉力,而城市目前仍然具有难以容纳人口进城推力,这一拉一推之间高水平均衡,为中国应对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可能的出现的困难提供了巨大缓冲空间。……反过来,如果农村缺少拉力甚至产生巨大推力,城市就不得不容纳远超其合理容纳能力的农村人口,城市就会产生数量庞大的贫民窟人口,中国现代化也会因此缺少了缓冲空间。

P113 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农民收入太低、劳动太重,而是消费不合理、闲暇无意义,是社会关系的失衡,是基本价值的失准,是文化的失调。

3. 如何应对农村老龄化——关于建立互助养老的设想

P136 以村庄为单位,将低领老年人组织起来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照料,提供照料服务的低领老年人可以获得一定的服务补贴。

4. 反贫困战略中的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

P154 实际上,在之前的扶贫开发中,这些贫困户主要是靠低保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也就是说,当扶贫政策由扶贫开发为主变成精准扶贫时,扶贫政策就被导入到社会保障政策中,就与农村低保政策产生了交叉与重叠。

P156 贫困县高于低保线,这就必然造成大批贫困户“等靠要”。……另一方面,由于两线合一,某些农村通过低保兜底而表面消灭了贫困,实际上因为区域发展不平衡,大量需要开发式扶贫来提供基础设施和市场条件的地区却再也享受不到开发式扶贫带来的福利。

P161 笔者认为,在未来中国反贫困制度设计中,应当对当前扶贫与社会保障之间的错位有清醒认识,应当让扶贫重返中观的开发扶贫层面,重点是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制度建设。

5. 精准扶贫与农村低保制度绩效问题

P174 相对来讲,当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主要从两方面讨论:一是地方实践中普遍陷入变扶贫为让农户致富的误区。实际上,在当前条件下,农户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他们有自主响应市场的能力与意愿,扶贫工作的重心应当是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参与市场的条件,而不应当是结对帮扶农民具体应对市场以致富。

P176 国家要做的事为所有人提供同样的基础设施、基本服务和进入市场的条件,为所有人提供平等进入市场的资格和机会,至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是否响应这样的市场机会,那是农户自己的决策。

四、土地制度篇

1. 论农村宅基地中的资源冗余

P187 国家为了保护耕地,通过刻意减少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来保持地方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稀缺,迫使地方政府节约集约用地。同时又通过增加挂钩政策,为地方政府减少农村建设用地来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做法开了口子:地方政府为了获得稀缺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想方设法让农民退出宅基地。

P188 第二个方向更为“有趣”,即因为国家可以减少地方政府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来达到地方政府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稀缺的目的,形成了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价值。

现在的问题是,即使可以为退出宅基地的农民或贫困地区筹到大量财产性收益,这些财产性收益从哪里来的?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农民退出的宅基地上进行生产获得的?都不是,而是由国家通过刻意定向减少发达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形成的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P189 本来只是为了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而退出的增减挂钩政策,经过以上两个方向推进就完全变味了。其结果是,无论是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而逼农民上楼,还是为了让农民获得所谓财产性收入而让农民退出宅基地,增减挂钩政策都极大地推动了农民退出宅基地,不仅将本来应该退出的宅基地退出了,而且将不应该退出也不能退出的宅基地都推出了。为了支付农民退出宅基地的费用,地方政府支付了巨额成本,城市建设用地成本被认为推高了(城市建设用地必须额外支付数十万元/亩的增减挂钩指标费),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农民【以及其他市民】在城市安居下来的成本。

这里的资源错配有四点:一是不该拆农民的房子;二是农民没有宅基地就不可以再返乡了;三是复垦的投入浪费了,因为复垦出来的耕地无法耕种;四是指标换来的资金提高了城市建设用地成本,从而增加了农民城市化的成本。唯一的好处是将发达地区的资金以指标交易的形式转移到了贫困地区。但是既然是资源转移,何必去拆农民房子,而不直接通过公关政策来实现更加公开也更加公平的转移?

P190 之所以农民进城之后仍然愿意保留在农村的宅基地,是因为农民有对自己进城风险的情系评估,他们担心万一进城失败还要返回农村,就保留下宅基地这个退路。……农民进城安居后,就不需要宅基地了,他们就自然会在宅基地上种树、种大豆、种蔬菜、种粮食等等,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现在增减挂钩曾策通过给退出宅基地农户补偿而让农户永远退出宅基地,农民即使进城失败也不能再回来。一旦宅基地退出可以获得补偿,以前农民自动退出的宅基地就变成待价而沽……真正进城不再需要宅基地的农民也会中止正在退出宅基地的行为。

P192 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完成,国家有能力为所有进城失败人口提供在城市基本生活保障时,农民就越来越不需要农村退路,农村宅基地就自然而然地退出还耕了。

2. 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政策的逻辑与谬误

P203 虽然国家采取了偏紧的新增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策略,造成了地方政府建设用地的稀缺,以及由此稀缺所形成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价值,却由于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稀缺的模糊性而导致建设用地指标价值的不确定性。地方政府就很少因经济理性进行增减挂钩的操作。相反,因为中国正处在快速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是必然的,也是要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采取偏紧的指标供给并非不供给而只是为了防止浪费土地。

P205 实际上,在增减挂钩制度条件下,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耕地价值十分有限,目前带给农民所谓土地财产权以及新农村建设或扶贫资金的都是其指标价,即挂钩所得。这种所得显然是依靠土地政策,而非真正使用农村建设用地生产出来的财富。是一种财富转移。

3. 如何理解征地冲突——兼论《土地管理法》的修改

P218 当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征地拆迁中发生的冲突往往不是维权性质的,而是博利性质的,因为全国征地周期爱你补偿普遍超过征地制度规定的补偿上限,农民并不反对征地拆迁。

P220 既然农民可以通过集体土地入市来获得土地非农使用的增值收益,农民就绝对不愿意自己的土地被征用于公共利益建设。这正是当前珠三角地区征地几乎不可能的原因。

也就是说,珠三角的案例也许向我们说明了,一旦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弥补通过“缩小征地范围”所空缺出来的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则为公共利益进行的征地就会受到农民的抵抗。这个公共利益无论是修建学校、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是建开发区,以及作为水源保护地或永久基本农田。

P222 农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农民集体就可以直接获取农地非农使用的增值收益……之前这些土地增值收益是通过土地财政的形式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

P223 缩小征地范围,由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来弥补城市建设用地的缺口,麻烦还不只是减少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投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土地食利集团,而且会对征地造成严重干扰,征地冲突只会进一步增加而不是减少。

4. 珠三角地区农民的地权意识

P232 这样一来,珠三角农村逐步形成了具有珠三角特色的农民土地权利意识,即土地是属于村社集体的,土地利益是由村社集体所有成员所共享的,村社集体可以决定如何使用土地以获取最大的土地利益,但所有土地利益都应该在村社共同体范围内平等分享

P236 2000年前后,因为产业转移和供给过剩,珠三角村社集体土地租金收入开始下降,农户从房屋出租上所获收益也开始下降,2005年前后珠三角农村股权普遍固化,农民越来越紧盯村社集体收入,越来越要求将村社集体收入分工,越来越认为村社集体收入就是全体股民收入的集合。

正是农民强烈的要求将村社集体收入用于分红,分红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村社集体收入基本上不可能用于进行村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相对于苏南地区农村整洁的村容村貌,珠三角地区农村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

P240 农民只有租地和买地的概念,缺少征地的概念。

珠三角地区土地利益的固化将造成严重后果,即大量珠三角地区土地难以高水平利用。在珠三角地区进行任何基础设施建设都会造成极大困难。

因此,珠三角地区几乎所有土地上都有刚性的既得利益,虽然由于制造业撤出,珠三角地区出现了普遍的物业过剩,但这些过剩物业的改造却十分困难,由此造成了珠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的低水平均衡或僵局。

五、乡村治理篇

1. 乡村治理现代化:村庄与体制

P247 影响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两个重要变量分别是乡村社会本身和乡村管理体制或制度。

P252 (传统村庄)中西部农村村干部开始由另外两种人来担任。一种是年龄比较大、不适合进城务工的群体,特别是老村干部,他们当了一辈子村干部,也不会干别的了。二是在农村有各种获利机会的“中农”……或者说村干部只有“中农化”,才能当的下去。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工作的重点分配自上而下的各项国家政策资源,基层治理的重点就是要约束村干部在分配资源时的优亲厚友。

P258 对于传统村庄,并非越是现代的乡村体制就越好。

相对来讲,乡村社会的变化是慢变量,是更为客观和基础的变量,乡村体制则带有上层建筑的性质,是可以进行调整的变量。尤其是在当前全国治理现代化的追求下,在全国先进经验的相互学习借鉴的条件下,在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示范下,很容易出现体制变动太快,而对乡村社会理解不足的问题。

当前乡村社会中的传统社会,我们应当有深刻理解,即未来中国的城市化会进一步加速,当前未能实现乡村工业化的绝大多数农村不再有可能实现乡村工业化,而是越来越多农村人口进程,农村越来越衰败。……也就是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全国大多数农村都会慢慢萧条,留村务农的农户家庭仍然要从农业中获得收入。发展并非农村的第一要务,维持农村的基本生活秩序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传统村庄,其未来既不会有迅猛发展,又不可能很快衰落,而是注定是中国社会中的慢变量……建立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尤其是乡村管理体制,应当同样保持稳定性,要适应当前传统农业地区基本生产生活的要求。

2. 乡村干部稳定性与职业化的区域差异

3. 论村级治理中的复杂制度

P279 某种意义上,各种复杂制度的产生是为了应对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具体实践中产生各种复杂制度,这种复杂制度就可能变成制度文本,被学习、推广、吸收进中央文件,在远远超过产生复杂制度具体实践中执行。问题在于,一旦脱离了产生复杂制度的具体实践,复杂制度就可能无法落地生根,从而变成墙上的制度。复杂制度要落地生根,就必须有激活制度运转的力量,其中最为重要和根本的是利益。正是村庄有人援引条款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墙上制度才会被激活,才会成为影响村庄治理的力量。【否则要么增加形式上的空转和内卷,要么真正适合本地的制度没有形成。】

4. 农村基层治理的辩证法

P291 “现在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所有工作都要归到村里来管,并且所有工作都要办事留痕,要做详细记录,这样有助于出现问题是倒查追责。没有留痕的工作要么是白做了,要么出事了就会被追查责任。……现在怕干事,不想干,主要是怕追责。干得越多怕得越多,一干事就容易出偏差,所以不如不干。干部要按程序,有没有效果无所谓,反正不追究责任就算了。”

P296 有点吊诡的是,国家从农村提取资源时,村干部有更大的主体性和主动权;但在国家大量向农村转移资源的过程中,村干部却被越来越来多的自上而下的规范要求捆住手脚,越来越失去了主体性和主动权。

管理型村干部有服务能力,服务型的村干部却失去了服务村民的主体性、主动权和能力。

六、组织再造篇

1. 乡村振兴与农村集体经济

P307 振兴乡村必须立足当前中国农村的现实基础,充分利用当前农村的制度条件。当前中国农村最重大战略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制度条件是农村集体所有制。

P310 如果说,国家出钱为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必要性的话,那么建设农村美好生活则应当是农民自己的事情了。

提高国家资源转移到农村进行建设效益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国家资源下乡应当与农民组织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只有当国家向农村转移资源提升了农民的组织能力时,这样的资源转移才是最有效的。

P320 一旦经营权物权化,这样的经营权就必然会挤压承包权,比如,土地承包户将经营权留出之后就丧失了经营权,就不再可以随时要回经营权,土地本身作为生产资料的保障作用就大幅度下降。

更重要的是,“三权分置”造成村社集体的进一步弱化、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村社集体行动能力的丧失、村庄公共性的丧失以及村庄内生组织能力的丧失。这在当前土地确权的村庄已表现得十分明显。

P321 以农场的土地权利安排来反观农村土地权利安排,可以进行这样一种土地权利的“三权分置”,即相对限制农户的承包经营权。具体来讲,村社集体土地集体所有,全体村社成员具有平等的土地承包权,承包土地的农户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土地,从土地中获取生产收益,承包土地的农民可以且仅可以自己种地,不允许土地流转,若承包土地的农户处于进城或者其他原因不再种地,农户须将承包地退回村社集体,集体给予退回土地的农户一定的地租补偿,这个补偿略低于市场土地租金。村社集体将农户退还的土地经营权招标,优先满足本村社集体成员扩大经营规模的需要,并按市场价格收取租金。同时,为了形成土地经营者相对的土地连片成块、适度规模经营,村社集体有权利在一定期限对村社集体土地进行调整。

也就是说,土地“三权分置”,允许村社集体享有土地所有权,农户有耕种土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不耕种土地则需要将土地经营权退回村社集体,农户承包权作为一种收益权,可以从村社集体中获取租金收益(类似反租倒包);从土地确权上看,只确权不确地,农户种地就确地,不种地则以承包权来获得集体给予的返租收入(即地租补偿)。……若进城失败返回家乡要种地,村社集体就应当将农户的承包权落地,让农户可以耕种与承包权面积、土地品质相近的土地(承包地)。【扩大村集体在村庄土地(生产资料)分配和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话语权、主动权和能力,就是要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民公社】

2. 再造村社集体

3. 如何再造村社集体

P342 如何再造村社集体?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起利益关联机制,让农民自己来建设自己的美好生活。

P357 激活村社集体最重要的有两条:第一条就是村社集体必须有资源,第二条是村社集体资源的分配与使用要与村社成员利益建立起基于公共规则与共识的联系。

P359 乡村振兴战略中必定会有越来越多国家资源下乡,前提必须是国家资源对接到村社集体而非分散农户。

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建立农民的主体性为前提,乡村振兴主体的说法容易引起误会,因为真正能成为乡村振兴主体的是村社集体而非个体农户。

4. 国有农场对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启示

P368 从农业生产角度看,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就具有相当不同的权利设置,及因此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资源配置效果,也就会产生与其他相当不同的系列效应。

第一条,国有农场职工租赁土地必须缴纳租赁费,土地使用权只是一种有限的土地权利,是一种在土地上劳动从而获得劳动收入的权利。土地使用权不是财产权,租赁使用国有农场的土地必须付租赁费,则进城务工经商不再种地的农场职工就不会强烈要求获得土地使用权。……相对来讲,因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用付费,且越来越财产化了,进城农民不仅不会放弃他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而且在任何时候都会激烈争夺他们认为自己应当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农地的财产性质,而越来越多的农户进城务工经商,在城市获得了稳定就业与收入,在城市体面安居下来,他们却不愿意放弃自己不用付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他们也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的经营权流转出去,但他们一定要求收取高额的租金,以及不允许流入土地经营权的种植户在自己土地上搞便利生产的建设。

P369 第二条,国有农场规定租赁土地只能自己种,不能转包,充分表明了国有农场土地生产资料的属性。

第三条,租赁合同一年一签,最多3~5年一签,国有农场就有能力依据生产力变化需要和农场职工家庭情况重新安排土地生产关系,以及进行便利农业生产的土地调整。……相对来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农户具有具体地块的长期而稳定的承包经营权。在城市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户进城不再种地,他们将土地流转给仍然留村务农的种植户耕种,种植户可以扩大经营规模,却无法将流转进来的土地集中连片。因为流转进来的土地分散细碎,无法进行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管理,从而难以获得最低限度的农业生产效率。

P371 在某种意义上,当前中国大陆赋予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将农户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政策,很可能是在重蹈日、韩等东亚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农业困境的覆辙。而公邮农场的租赁制度则可以化解日、韩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小农经济的困境。

P374 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要向国有农场学习。

简单来说,当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应作的两点改造一是土地是生产资料,而不是财产权,只有自己耕种才能获得土地使用权;二是村社集体土地应优先由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的本村社农户依据生产便利原则分配调整。

P375 正式在进程失败返乡后可以要回土地使用权,农民进城时才可以放心的将承包土地退还给村庄集体。【集体作为一个权威存在,比个人之间交易更可信】

P 376 留存农户越少,在农村进行规模经营的机会就越大,集体土地所有使留存扩大了种植规模的农户可以克服土地私有制国家农地产权细碎分散难以整合的困局,从而使农户发展成为现代化高效率且具有收入能力的家庭农场主。

村庄中的进程农户在城市体面安居下来,但他们仍然可以回来种地。这些进城农民有了退路的想象,以及有了对家乡的思念,就有了价值的寄托。【农村土地政策和制度应该向着有利于而非有碍于城镇化的方向来制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核心】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