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lightment

48 与生命的火花相遇—《心灵奇旅》短评

前两天憋不住去看了豆瓣9.0的《心灵奇旅》,属实好看。不论是那惊人的想象力,还是对现实生活缺少灵魂(Soul)状态的隐喻,亦或是影片最后抚慰人心的温暖,都足以让我们在这困惑的2020年底对即将到来的2021年充满希望。在这里不想逐一描述影片的设定,而想谈谈我对其中“火花”(Spark)观念的转变。

在前往地球前,我们的灵魂在“来生之处”(the Great Before)接受培训获得个人的人格特质,但火花不能通过培训实现,而必须经过导师的引导。刚开始,在特质卡出现的时候,我第一反应这个缺少的火花就是一个人所擅长的事情。虽然也有影片刚开始男主人公乔伊认为自己一辈子最喜欢爵士音乐和弹琴的暗示,但自己反思了一下究竟也受到包括西方经典的发展心理学在内的过去知识的影响:我总以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事情,即所谓认同(identity)、感兴趣之物(interest)。但是后来“22”灵魂提出了一个疑问,也许自己的火花就是走路或者仰望天空呢?这个观点马上被乔伊所驳斥,他认为火花一定是一件事情、一个目标;更具体地说,是一个可以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工作。“22”瞬间陷入了迷茫。

值得玩味的是,当乔伊费劲心思实现了他的愿望、理想、目标之时,反而突然感到了一阵空虚和无趣。原来他所认为的火花在充分的共振与燃烧后,剩下的只是灰烬。

图片来源于豆瓣

后来,乔伊才意识到火花不是什么人生目标,而是对生活的乐趣、动力以及享受生活的幸福。也许22在误打误撞来到地球,并吃到披萨的那一刻,他就已经获得火花了。

图片来源于豆瓣

这引起了我两方面的思考。第一是关乎自己的:我一直以来都想找到一物,能让我不知疲倦的燃烧下去,就像乔伊最早理解的火花,但是却忘记了真正的火花其实就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第二是关乎文化的:长期以来我们看的美国大片或者XX人物传记都在说一个小人物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尽管不被其他人认可,最后获得极大成就,但是很少有电影告诉我们当他们真正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然后要长期一直重复的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感受。

更深一步,我想现在西方主流精英阶层“又”开始关注东方文化。为什么这么说?正好也是去年的12月31日我在看完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后写了读后感,其中最让我感触的是他关于西方文化凡事必追求意义、评算他的价值的思维方式的批判,让我整段引用最后的感想如下:

那么,对我有什么感触呢?我一直希望找到一物,能够长久做下去而‘不知疲倦’。但尝试过一些事情后却总觉得有所欠缺,也许是事事都求一个意义,都对外希望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最终反而带来了无意义感吧。也许真正要做是反过来体会一下自己的内心究竟对此事感受如何,是喜欢还是厌倦,是不过如此还是惊心动魄。与此同时,若希望以此为判断准绳,则需要平常的修炼,让平静使直觉更为敏感(平日的闲暇时刷视频、刷公众号显然不在此列,而读书、练字、瑜伽、正念或能纳入其中)。最后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来感悟、体会、实践日常生活,最终实现‘涵泳于直觉的宇宙’。

我看的不多,但至少从梁先生这本书中所阐释的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第二种路向是“理智运用直觉的”,是“‘仁’的生活,‘绝对快乐’的生活”。“他生活的中心不是系于某个物品、某个目标甚至某个人物或组织,而是关照自己内心,不断体会游走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所谓‘随感而应’也。同时,这种敏锐的直觉需要内心的平静,需要运用理智来时不时调理一下情感。最后,这种生活也绝不是不作为,而正是因为不系于某物、不看重得失,才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能‘不待鼓而活动不息’、才能‘无时或倦’。

我想,这恰是《心灵奇旅》这部电影中关于“火花”的精准表述:回归内心、相信直觉、感受生活。

这样看来,这一所心心念念之物也就没有这么重要了。因为这一物的追寻或得不到而焦躁,或得到了而空虚懈怠,不管哪样都丧失了对人生的旨趣。

这次就先写到这里。2020年即将过去,虽然网上很多段子都说2020年是多么魔幻、撕裂甚至可怕而恐惧的一年,但对我来说生活照旧,甚至还有所收获,因此我更多的是感恩:往大了说感恩我生活在这个国家和社会,往小了说感恩身边的老师、家人和朋友,乃至每天路上相遇的陌生人。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希望一切顺心。

新年快乐。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