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周末的时间快速扫完了这本温铁军、梁少雄和刘良主编的《乡建笔记:新青年与乡村的生命对话》。这是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合办的农村发展人才培养计划所培养的学员的乡建记录,有的是他们结业报告,但更多的是他们在结业后组织或参与乡建项目的感受与总结;里面有对自身经历的叙述,也有对青年参与乡建的反思与感悟。这次就从中引申出三点想法,与诸君分享。
第一,经济。乡村建设在意义上和当前火热的乡村振兴基本上是一致的。书中记叙的主体以大学生为主,从他们的经历上我更加坚定了乡建,尤其是当前提出的乡村振兴的根本是经济。大学生在做一些软性的东西上更有优势,比如指导小朋友的教育、组织村民文化娱乐活动等等,这对于重建乡村组织和乡村文化是有帮助的,但是没有坚实的集体经济,一方面组织大型活动没有经费来源(很多项目要么依靠某些基金会的支持,要么依靠政府采购,但都不可持续),另一方面村里的主体(中青年人)一定是会逐步流向城里的。反过来说,只有当涉及到经济利益的获取与分配时,才会触及乡村组织和文化的本质提升。
因此,我最喜欢的是其中一篇《一个从“支农”到“滋农”的成长历程》。这篇的作者清醒的意识到“我们乡建前十年的乡村发展,主要是通过文化建设、教育建设等手段,逐步完成村民组织化建设,乡村的经济建设领域因为各种原因,很少涉足。可是如果乡村的经济不培育起来,乡村的复兴就是一个伪命题,而公益组织的身份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使命的。”因此他从公益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积极引入商业和资本力量在农村发展民宿、游学、生态农业体验等项目。
第二,城乡。说到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集体经济,那么就不能不提城市和农村的关系。正如贺雪峰老师总结的乡村振兴的四条路径,除了“保底的乡村建设”外,其余均是利用“城市中产阶级的梦呓”来挣钱,包括“政府打造的新农村示范点”最终目的也是要让农村的产品、农村的服务被城市的中产阶级所消费,这样才能获取收益。其实这从城市地理的基本原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正如城市的基本功能是对外服务一样,在一个充分的市场经济背景下,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唯一的出路是售卖产品和服务给城市居民。因此,高质量的城镇化,崛起的、具有高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是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保障。
第三,人才。这里的人才包括人才培养和个人选择两个部分。
先说个人选择。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是紧密相关,而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只是早期快速城镇化阶段所有的资源都过度的从农村流向城市,带来了城市化和农村衰落的相关的印象。因此,我们要为乡村发展服务,不一定需要投身乡村事业中,在城市中发展好城市的产业也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比如淘宝村、金融科技为乡村商品售卖、融资提供支持。
反过来说,虽然青年人带着一腔热血和对城市“工具化”生活的反叛来到了乡村,但是他们做好一个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却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在一些没有很好基础的乡村,因为这不仅涉及到产品服务在市场上“卖得出去”的问题,还涉及到村民“组织起来”的问题,同时还很容易触碰到人性中很多的“恶”。在这里对这些追梦青年表达我深深的敬意。
那么,这样的青年人为主的农村人才培养计划,或者类似的支农下乡活动项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这就涉及到人才培养的话题。书中所有人都尊敬和爱戴的刘老石这样总结道:“我决心把青年人更多的带到农村去,让他们在对农村的关注中学习和体会自己的责任,让青年人在对社会的关注中超越狭隘的自我关注,从而把自己的命运和农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以此达到升华。”
我深有同感。在我经历的为数不多的社会实践中,我感受到成长最快的永远不是我们的服务的对象(本地学生),而是我们自己。尤其是现在还记得去做民族文化传承人调查的时候,看到一线的传承人在很艰苦的条件下仍然把看上去毫无经济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这种精神就十分让人感动。
大学生,尤其是在城市生长的大学生是很容易对课堂上讲授的东西和未来的人生目标感觉到无趣、迷茫的,也是追求自己个人意义的最好阶段。书中几乎所有的青年人都在讲述自己的“反叛”,自己对于意义的追求,也讲述到当和土地结合起来的那种踏实感。因此我十分赞同温铁军老师在序中强调的“去精英化”教育,而这种教育并不是让所有的年轻人最终都到农村去打拼,而是通过在农村的体验(当然不仅仅是农村了),将个人命运和国家、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命运牢牢地绑定在一起,在他们(其实是我们了)进入社会,在城市中工作时仍然不忘记奋斗的目标。
最后扩展聊聊城市社区的营造。在看乡村振兴的书和文章时总会想到城市社区营造的内容。如果说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那么城市社区的集体经济在哪呢?最直观的来源就是物业收入。一个地产开发项目,从道理上说,物业的所有权应该是全体业主所有,因此收入可以算成“集体收入”,由推举形成的业委会代管。通过这样的集体收入,还有业主缴纳的费用,共同作为雇佣物业管理以及其他集体活动的经费来源。当然,在现实操作中十分困难,开发商对物业的所有权、物业管理对物业的侵占以及带来的所有权混乱都是制约业主集体行动的瓶颈。反过来说,如何理顺各方利益主体的关系,最关键的是重建业主对物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收入,以及重建业主的自组织体系也许是我国城市社区营造的初级目标。
参考文献
温铁军,梁少雄,刘良(编). 乡建笔记:新青年与乡村的生命对话.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