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lightment

54(下) 卡斯特《网络星河》读书摘录

文献:曼纽尔·卡斯特,郑波,武炜(译). 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英文部分参考原著:Manuel Castells. The Internet Galaxy: reflections on the internet, business and society. Oxford, 2001.

开篇 网络是信息

P3 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的影响不仅仅限于用户的数量,它还包括使用的质量。世界上核心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正在被因特网和其他计算机网络重组。事实上,鼓励与这些网络之外是我们经济文化生活中危害最严重的孤立之一。

P4 我希望通过挖掘出因特网、商务、社会之间的一些联系。更进一步的,我希望这种反思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一条社会更美好和经济更稳定的道路——因为复杂多变、不安全、不平等和社会孤立在计算机为基础的世界的起步阶段中是与创造、创新、生产率以及财富创造相互联系的。

本文的分析起点是普通人、机构、公司和整个社会通过使用、修正和试验技术来转化技术——所有的技术。【绝对不是技术决定论】

P5 我希望能够告诉人们:这取决于背景和程序。但是因特网是一种特别易调整的技术,极易受到社会实践的深度影响,会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潜在结果——能够通过经验获取而不是事先发现。

P6 换句话说,哥伦比亚的某些行业运用因特网实现了他们的目的,他们的犯罪行为源于波哥大的社会不公正、政治腐败、毒品经济以及内战。因特网的灵活性使得它更容易受到当今世界自相矛盾的趋势的影响。因特网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是我们的自我表达——通过具体的通讯符号。

第一章 来自因特网历史的教训

【简要系统的介绍了因特网的发展历史。和《网络社会的崛起》刚开篇一样的。】

【作者十分强调因特网的出现与政府、研究中心有关(P19-26),也与那种校园当中的自由精神以及黑客、反叛、共享、免费、开放、独立思想等氛围有关(P27-29),但是随着互联网与商业(资本)的密切结合,这种最初的“互联网精神”正在受制于社会的其他因素。抑或说,被过分利用了。比如,出于打压中国科技进步而限制技术的使用。】

P38 这些人真正期望的是保持网络作为学习与分享的一种方式的开放性。在这项多少带些共产主义色彩的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在保持因特网与生俱有的自由主义的过程中,经营领导与乌托邦式的反主流文化相遇了。因特网首先应当是一种文化创造。【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每一章节的结束都有一个过渡段,展现不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章 因特网文化

P41 技术系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生产的形成是文化的,因特网也不能例外。

因特网的文化是因特网创造者的文化。我把文化理解为一套指导行为的价值观和信仰。

因特网文化具有四层结构性特征:技术精英文化、黑客文化、虚拟通讯文化以及企业家文化。

P67 因特网文化是由人类技术进步过程中的技术统治信仰组成的,由崛起于自由、公开的技术创新性黑客社会贯彻执行,根植于以重塑社会为目标的虚拟网络之中,并由金钱驱使的企业家在新经济的运行之中使之物质化。

第三章 电子商务与新经济

P73 “dot.com”公司掀起的风暴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而电子商务则处于这种经济的核心地位。对于电子商务,我的理解是:不管这个公司是虚拟的还是实体的,其任何经济行为主要是通过或者在因特网或者在其他计算机网络上实现的。商业利用因特网为基本的通行以及信息处理的媒介,并把这个网络作为它的组织形式。这种社会—技术转变渗透到了整个经济体系当中,并改变了所有价值创造、价值贾环以及价值分配的过程。因此,所有商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资本与劳动力,改变了它们的性质以及运作方式。当然,市场经济的规律仍然在网络社会中发挥作用但却是以独特的方式发挥作用的。

P74 这样,网络企业既不是企业之间的网络,也非企业内部的网络组织。相反,它是一种相互依赖的经济活动,围绕着特定的商业项目而运作,而这些项目则在来源和组成各异的网络中完成:网络就是企业。

P84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以因特网为基础,生产者、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建立交互式、以网络为连接的关系。网络就是信息被再次证明了:网络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互动、信息吸收以及分配的能力。

然而,如果网络企业推动因特网的传播,那么这种新的技术媒介对新商业模式的特殊贡献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它使得网络化的商业世界变得具有可测量性(scalability)、互动性(interactivity)、弹性管理(management of flexibility)、商标(branding)和客制化(customization)。

P106 工作灵活、各种各样的就业模式、工作条件不同以及劳动力联系个别化是电子商务的结构特征【还有女性与移民占比提高】。灵活就业——新经济的核心,势必会汕头到整个劳动力市场中,在社会中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点就是我所说的网络社会的概念。

P121 思科危机的分析含义有两面:第一,电子网络不能替代一个缺陷战略:新经济的多变性是制度的,因此商业计划不能依赖过去的数据,包括最近的旧数据。灵活的网络允许公司培育对市场信号的“及时反应”能力。……第二,融资、创新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为任何一种商业经过长期高速增长后出现急速下滑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为了在公司内部培养根本的创新能力,内生的研发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种创新能力能够帮助公司重获竞争力。

第四章 虚拟社区抑或网络社会?

P127 因特网作为新的通讯媒介的出现一直是与社会互动模式相关的相互对立的观点相联系的。一方面,主要简历在线通讯基础上的虚拟通讯的形成被理解为地方性和社交性之间在社区形式上的分离进程中的历史性的顶点:新的选择性的社会关系模式取代领土束缚的人类互动形式。另一方面因特网评论、媒体报道——有时依赖学术研究者的研究,辩称因特网的传播正导致社会隔离,它打破了社会通讯和家庭生活,因为素未谋面的个人很少有社交能力的实践。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基于假身份和玩耍的社会沟通。因此因特网就被批评为逐渐诱使人们生活在在线的个人虚幻中,逃离真实的世界,虚拟现实正逐渐变成主导文化。

这种无结果的讨论往往因为三方面受限而存在缺陷。首先,它大大超出了因特网的广泛传播,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因特网早期使用者的个别经验的观察上——因此放大了因特网使用者和原来社会的社会距离。其次,它缺乏实质存在实体对因特网实际使用的可靠经验研究。再次,它建立在相当简单以及根本误导的问题上,如过去的理想化的和谐的地方社区与孤独的、疏忽的网民存在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它常常与一个程式化的卑微网民的公众形象联系在一起。【请注意本章引用的系列学者研究。】

但是主导公众辩论的这类问题仍然是以简单的意识形态的两分法来表达的,从而使得理解新式的社会互动模式很困难。

P128 首先,因特网的使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每个因特网使用者的工作、家庭和日常生活有帮助,并与之密切相连。电子邮件占据因特网使用的85%,并且邮件量多数与工作目的、具体的任务和同实际生活中家人朋友进行联系相关。

P130 相比把因特网当做复兴的社区的源泉或是使得与真实世界隔离的原因的说法,一般说来,除了给真正的社会关系增加了在线互动这一点外,因特网上的社会互动对每一天的生活模式似乎没有直接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讨论。但是嵌入日常生活中是肯定的,不能割裂对待。】

P134 因特网用户相较于那些没有接入因特网的居民,在郊区内外有着更强的社会强连带和弱连带,包括实质的联系。因特网的使用既加强了对远处的社交性又加强了对近处的社交性。……因特网的使用加强并保持了大部分使用者的社会纽带和社会参与程度。

P136 所报告的社交性的丧失仅是指那些最频繁的因特网使用者而言,这就暗示出因特网的使用存在一个门槛,超过这个门槛,在线互动会对非在想互动的社交性产生影响。

因此,总的来说,证据主体不能支持因特网使用导致社交互动减少和更大的孤立这一命题。但是存在某些迹象表明在一定的环境下因特网的使用可以作为其他社交活动的替代品。……也许真正的问题在于正确的问题是否被提了出来。……也就是说,社会性在因特网上、关于因特网以及同因特网的研究上不得不置于我们社会模式转变的背景之下。这并不是忽略技术媒介的重要性,而是把其具体影响植入社会互动模式的全部进化之中,植入这种互动的物质支持的关系之中:空间、组织和通讯技术

P137-139 由因特网社区互动的先锋们推动的“虚拟社区”概念有着一个主要的优点:它引起了人们对新出现的社交性技术支持的注意力,不同于但并非必要的劣于起先的社会互动形式。但是它也诱导除了一个主要的误解:术语“社区”具有强烈的内涵,令人迷惘的不同社会关系形式以及被股东的在哪些怀念的、老式的、空间有限的社区与因特网支持下的社区的支持者之间的意识形态讨论。事实上,对于城市社会学家,……该讨论一方视城市化进程为社区生活有意义形式的消灭,它被散布在无个性特征的城市中的有选择性弱化联系所取代,另一方认为城市把人们从社会控制的传统模式下解放出来。……但是基于地域基础上的社会性的确是一种支持和社会互动的源泉……它【基于地域的】无疑在发达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社会关系建构中发挥的作用十分小……地理接近至少25年前已经在许多贫困地区的社会关系模式中失去了重要作用(Castells, 1983)

但是,这并不是说不再存在以地理为基础的社交性。社会并没有以一种一致性社会关系模式向前进化。……但这是移民身份,以及这种身份的人在某些区域的空间集中决定了社交性的模式,而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空间延续性。因此,关键之处在于从空间束缚下的社交性模式向社会组织表达型的空间型社区的转移

也许,在因特网时代理解社会互动新形式的必要分析思路是重建社区概念,弱化其文化成分,强调对个人和家庭的辅助角色,并与单一的物质支撑式的社会存在模式脱钩。Barry Wellman提出了一个有用的工作定义:“社区是指个人之间纽带的网络,它提供了社交性、支撑、信息、归属感和社会认同”(2001:1)。自然而然的,这里的关键是作为组织性互动中心形式的社区向网络进行转变。社区,至少在传统的社会学研究中是建立在相同价值观和社会组织的基础之上的。网络是由社会扮演者的选择和战略构建的,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团体。因此,在复杂社会中的社会性的主要转变是随着以空间社区为重要社交模式的被替代而发生的。……因此社交性的模式在朝着一个社交性的核心在演变,它的建立围绕着一个大家庭的核心家庭,而不再是以每个家庭成员的兴趣和价值观建立的选择性纽带形成的网络。(英文原文: Thus, the major transformation of sociability in complex societies took place with the substitution of networks for spatial communities as major forms of sociability. This is true for friendships, but it is even more so for kinship ties, as the extended family shrunk in size, and new means of communication made it possible to keep in close touch at a distance with a small number of family of sociability. Thus, the pattern of sociability evolved toward a core of sociability built around the nuclear family in the household, from where networks of selective ties were built according to the interests and values of each member of the household.)

在这些亲密纽带的构建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实际是核心家庭,而非居住地域。……工作环境在社交性建构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但是社交性的亲密核心的组成似乎既是几个幸存者的核心家庭纽带又是精心挑选的友谊的作用,尽管遥远的距离是一个因素,但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然而,大多数人拥有的纽带是“弱带”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要。他们是信息的来源,是工作表现、休闲、通讯、公民参与和娱乐的来源。同时大多数的“弱带”在空间相邻是独立的,必须以某些服务性的通讯手段来辅助。

P140 现在,我们社会中社会关系的演变的主要趋势是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的抬头。这不是简单的文化趋势,而甚或是物质文化感上的文化;这是一种根植于我们社会工作和生活物质条件下的价值和信仰制度。……从初级关系(呈现在家庭和社区)占主导过渡到二级关系(呈现在交往中)后,新的主导模式似乎建立在可以被称为第三种关系上,和Wellman所称的“个人化的社区”呈现在以为中心的网络中。它代表了社交性的私有化。这种个人化的关系是一个具体的社交性模式,而非一个心理特征。首先它根植于网络企业中资本和劳工关系的个人化,工人和工作程序的个人化。……因为郊区和远郊在扩展,在特大城市中的小区域功能和意义在脱钩,生活的空间背景在个人化和碎片化。它被政治合法性和危机理性化,因为公民和国家间扩大的距离强调了代表机制,促使个人从公共范围撤离。这种新的社交模式在我们社会以网络化的个人主义为特征

P141 因特网在维持弱带上是有效的,否则它会在人身互动(包括电话互动)中的付出与通讯价值之间的交易中消失。

P142 因特网似乎也在维持远距离的强带上扮演者积极的角色。……不仅电子邮件提供了轻便的“直达”远处的工具,而且它使得显身某处更容易,而不必介入深层的互动,因特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是精力充沛的。

但是因特网在构建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角色是它对新的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社交性模式的贡献。……复杂的社会网络一直存在,但是近期的通讯技术的发展才使得它作为一种主导型社会组织形式浮现出来。……所以,不是因特网创造了网络化个人主义的模式,而是因特网的发展为网络化个人主义的传播为社交性的主导模式提供了适当的物质支持。

网络化的个人主义是一种社会模式,而不是一群隔离的个人的集合。……在线网络在实践中的稳定发展时可以建立社区:虚拟社区。

P144 新的技术发展似乎增加了网络化个人主义成为社交性主导方式的机会。日益热络的移动电话应用研究似乎暗示蜂窝电话适应“社区选择”下组织化的社会模式以及以互动的时间、地点和伙伴选择为基础的个人化的互动。

第五章 因特网中的政治I:计算机网络、市民社会与国家

P152 因为这些运动发现了组织起来的合适媒介,他们发展并打开了社会变革的新的途径,这反过来又加强了因特网作为优势媒介的地位。

P153 网络社会中塑造社会运动的第二个特征是他们不得不弥补从工业化时代继承下来的纵向综合机构的危机。

P155 社会运动的全球化是一个明显的而且更重要的现象,而不是反全球化运动。

P178 因特网为表达公民权和传递人类价值观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当然,它不能替代社会变更和政治改革,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象征性的操控,拓宽了通讯来源,为民主化作出了贡献。因特网把人们带入一个表达所思所想的公共场所。对这种场所的控制也许就是为什么说它是因特网发展中最根本的政治问题的原因所在。

第六章 因特网中的政治II:电脑空间里的隐私和自由

P189 “隐私的终结”一方面,他们从未客户制作的广告条中获得收益。而另一方面,他们把用户的数据卖给他们的客户用于市场营销,或被公司自己用来更好的寻找客户。……然而,这就使问题变成了数据交换与进入网站权利之间的矛盾。大多数人为了能够使用因特网而放弃了隐私的权利。一旦放弃隐私保护权利,个人的数据就变成了因特网公司以及他们客户的合法资产。

P194 这个收回网络空间的第一个牺牲者就是主权本身。为了进行全球管理,国家不得不合并并且分享主权。不是在旧式的世界政府的梦想下,而是作为一个网络国家,信息时代产生了政治生物【特指欧盟】。

P195 在新的全球管制的环境下还有一个对自由更加基本的威胁:那就是通过社会的规范对日常的行为结构化。【这里主要指的是对监管的担忧。我对此持不同意见。】

P200 所以,如果人们不信任他们的政府,而政府也不信任他们的人民,因特网作为自由空间的出现将会成为这个分裂的缩影,自由保护团体努力保护这个机遇的新领域,而政府却调动他们相当多的资源在他们的控制系统中堵住这个漏洞。【这正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目前面临的分裂危机,而且是恶性循环的。中国应该走出自己利用网络进行治理的道路。】

第七章 多媒体和因特网:超越集聚的超文本

P210 科技的奇妙之处在于人们最终对它的利用与最初的目的是有一些不同的。【社会建构论】因特网是社会使用者或生产者占有社会技术的结果。

第八章 因特网的地理:网络的位置

P224 网络时代被认为是地理的终结。事实上,因特网有自己的地理,它是由处理从位置产生信息流动的网络和节点组成的。这个单位就是网络,所以多个网络的结构和动力是每个位置意义和功能的源泉。它导致了流动空间这样一个新的空间形态的产生,这也是信息时代的特征,但这并不是没有位置:它借由电信电脑网络和电脑传输系统连接位置。它重新定义了距离,但是没有取消地理。新的领土结构从全球信息流动的几何学来同时处理空间集中、分散和连接的过程中出现。

P225 因特网的地理尺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它的技术地理、用户的空间分布和因特网产物的经济地理。技术地理是指因特网通讯的基础设施,组成因特网的电脑之间的链接(路由器),以及因特网宽带的分。……Martin Doge (Cybergeography.com) 和Townsend (2001)致力于绘制因特网结构的地图,而其他的研究者,包括Cukier (1999) 和 Abcamson (2000) 分析了这个空间结构的意义。

P226 关于用户的地理,Matthew Zook在NUA调查的基础上精心绘制显示了2000年9月因特网领土分布的高度不均匀图,考虑了用户的数量和相对于每个国家的人口数量的渗透速度。

关键是强调因特网的使用在不同的地区差别是很大的,这也与技术结构、财富和教育的不均匀分布有关。【这种用户分布的差异不仅在国际间有差别,国内、区域内和大都市内都会有差别,这个跟人口本身分布的特征有关系。】

P228 然而,当因特网的使用在未来的几年中,至少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地区被期望分布得更广时,一个更加选择性的,关于因特网产品的经济地理正在出现。这当然是指因特网器材生产和技术设计的情况。

P229 因为信息是信息时代的关键产品,而因特网又是信息制造和传播的基本工具,所以大体上,因特网的经济地理就是因特网内容提供商的地理。

Mattew Zook 付出了一丝不苟的努力分析、搜集数据,为因特网内容提供商绘制地图,并且了解了1996年至2000年在世界范围内、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和城市之间它们的空间模型(Zook, 2000a, b; 2001a, b)。为此,他以它们的注册通讯地址为基础,……对因特网域(.com网域)的任意样本进行定位。

P231 因特网内容提供日益并且必定成为一种都市现象。

P234 【集中在特定的国家、特定的大都市、以及大都市内特定地区集中的原因是】有三个主要的答案:第一个与信息经济的都市结构相关联;第二与技术创新的先天环境有关;第三是风险资本的关键作用。

P238 然而,为什么信息时代新的生产和管理系统会支持大都市集中呢?知识形成和信息处理是信息时代价值和能力的来源。这两者既依赖创新,也依赖于通过网络传播创新的能力,这种传播作用将会促进信息的分享和知识的合作。

P240 因特网处理信息,因特网中心位于主要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是经济和大都市地区制度的基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因特网只是一种大都市的现象。相反的,它是大都市节点的网络。这里没有中心性,而是结节性,是以网络几何学为基础的。

P243 在电子化的住宅中,工作被认为是开创了一种新的人类居住的模式,这渐渐淡化了工作场所,并且使家庭变成了多功能活动的中心。

P244 对于这一现象的最全面的看法之一,是Gillespie and Richardson (2000)用比较的观点分析了关于远程工作、工作空间、通信服务和大城市交通等方面的数据……他们发现电子家庭办公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受限的,一周通常只有部分时间,一两天而已。……一些研究显示,是人们在家工作节省的旅程改变了公共交通系统,而不是汽车。事实上,其他研究好像暗示出电子办公提高了汽车的使用,这是因为电子办公使得汽车可以供家中其他人使用了。【需要最新数据和研究支撑。疫情后变化更大】

P245 然而,也有一些以因特网为基础的其他远程办公方式,它们有更重要的空间后果。一种是远程办公室或“指挥中心”的发展沿,它们都位于大都市地区的外围……通常都聘用那些住在受大都市影响范围内的郊区或小镇里的女性雇员。

P246 因特网使办公空间的复合多样化成为可能。绝大多数人现在都在它们经常去的地方设有办公地点。但很多人也在家里办公。……人性化的工作安排,多点化的活动,以及网络化处理工作者手边所有活动的工作能力,新城市空间的领航员,空间无尽的灵活性,由信息流与沟通构成的空间,所有以上最终都有因特网来管理。

如果我们在专业化的工作之外把这种管理用于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从电子银行到电子购物,情况会复杂得多。但具体的场所并没有消失,人们在通过上网或其他方法查看了可选商品和价格后仍然会到卖场去购物。这样,接下来就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灵活性与运输的需求。

不仅通讯技术扩大了工作的“活动空间”,导致了更长距离的旅行;另外,新的工作方式下的旅程模式也变得更散漫而少节点,这样也就更难由公共交通系统去满足。【需要新数据支撑】

P247 于是,在因特网时代的大都市区域就被定义了,它同时具有以下特点:空间的蔓延和集中;土地使用模式的混合;超活动性;对通信和交通运输的依赖,既具有内在的都市区又有内在的节点。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混合空间,由位置和各种流构成:一个网络工作的地点的空间。

P249 家庭变成了多维的,需要为拥有不同兴趣的家人维持不同的体验、功能和计划。

P250 对于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附加的任务是创建一个城市结构,它能为社会团体的交叉提供机会,而不是通过距离和防护墙保持鼓励。(Mitchell, 2000:82)

对从事于史无前例的空间流动的场所设计是非常需要的,因为我们现在不得不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从事日常的活动(Horan, 2000:13)。

P253 一个新的流动空间与地域空间之间的二元主义出现了:流动空间是依据他们的市场价值、它们的社会选择和它们优越的基础设施连接一些区域;而地域空间是由于减少了接近地域性(因为价格障碍)和全球性(因为缺少足够的连通性)的机会而使人们在他们的邻近区域中变得孤立。然而,这只是一个结构的趋势,因为人们在利用因特网反抗这种排斥,维护他们的权利和价值观,支援他们的替代方案。在缺少社会流动和公众利益引导政策的情况下,对电讯和因特网放松管制产生的分裂网络预示了一个新的基本的社会分裂:全球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天然的具有地理特征】

第九章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的全球透视

P262 许多地区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中因互联网的集中性等同于是那些无法使用因特网或限制使用因特网以及不能有效使用因特网的地区的边缘性。……因特网拥有者和非拥有者之间的差别增加了现存的来源不平等和在复杂互动中社会排斥的基础分裂,这种复杂的互动看来似乎增加了信息时代的承诺和真实世界的鸿沟。【因特网地理不均衡的分布带来了数字鸿沟】

P263 “数字鸿沟”通常的意义是指访问因特网的不平等。像我下面讨论的一样,访问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对一个主要功能和社会团体日益围绕因特网组织的社会来说,它是克服不平等的先决条件。【具体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种族、收入等不平等现象】【但在4G、5G时代,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渗透率增加,访问的不平等除了表现在年龄方面的差异外,是否访问的人群差异似乎在降低。但此时访问的内容和质量将会是数字鸿沟在未来的表现形式。】

P270 因特网在社会不平等的情况下的发展,也许会在媒介结构和内容上产生持续性的后果,这是我们未能完全理解的。这是因为由于反馈传输技术的灵活性,用户可能会比其他技术更能影响因特网。因此,在内容和技术上,最初的用户可能会对后面用户的因特网产生影响。

P274 关键的问题是从学习转变到学会学习,大部分信息都在网上,因此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寻找、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使用信息的能力。换句话说,新的教育培训的是信息转换成知识、将知识转换成行动的能力(Dutton, 1999)。

这种教育的不平衡是如何与数字鸿沟有关?阶级和种族;接入因特网需要更好的教师,但是教师的素质在学校间分布不平衡;不同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同,这些相反的教育方法趋于与学校的社会地位以及家长向学校施压的文化和经济能力联系起来。

P275 这些不平等累计的结果在因特网对教育表现的影响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虽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较少,并且不允许得出结论,但是很可能是在利用因特网处理信息的能力变得重要的环境中,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儿童在处理信息的能力方面比他处于良好教育的家庭环境的同学落后得更多一些(Gordo, forthcoming)。在相对相同的智力和情感条件下,学习能力的差别是与家庭的文化和教育水平相关的。如果在缺少调整措施的情况下,这些趋势被证实,那么在学校或职业生活中因特网的应用可能会扩大阶级、教育、性别和种族之间的社会差异。而这可能是因特网时代初期出现的数字鸿沟的基本根源。

P277 然而,因特网在大多数国家普及的条件产生了更大的数字鸿沟。主要的城市中心区,全球化的活动和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正在被包括在因特网基础的全球网络中,而大多数地区和大部分人都被排除在外了。

P278 发展中世界因特网应用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通讯基础设施、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因特网内容提供商的巨大差距以及处理这些差距的策略所造成的。【因特网应用的地理差异的影响因素,好像刘卫东做过中国的类似的研究。】

P280-283 当然,相关性并不是原因,所以可能所有这些社会和环境问题在全球化进程和因特网领导的经济发展中都是独立的。它可能是,但它却不是。在现在世界盛行的社会和制度条件下,新的技术经济系统似乎导致了不均衡发展,同时增加了财富和贫困,提高了生产力,加剧了社会隔离,它的影响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因为因特网处于新社会技术模式的中心,所以这个全球不均衡发展的进程可能是数字鸿沟最具戏剧性的表现。这里可以进行讨论,以下是论点:

(1)社会发展过程的极不均衡与网络逻辑和新经济的全球触角连接在一起。

(2)教育、信息、科学和技术在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经济中变成价值创造的关键资源。全球教育、信息和技术资源的特征是分布极度不均衡。

(3)这个全球经济的发展连接受到全球金融流量旋风的影响而变得日益脆弱,而国家货币和国家股票市场的价值最终将依赖于此。

(4)新科技、新生产系统、新全球市场以及世界贸易的新制度结构消除了传统的农业。

(5)政府逐渐被全球资本和信息流所束缚,被这些自由流动的实施者所约束,并被保护全球化的超国家机构所限制。

(6)随着危机而来,大多数人无法参与到经济的生产及竞争部门,一些试图尝试全球化的新形式:全球的犯罪网络。

(7)受到来自上下的压力,以及对全球化系统的操纵的减少,政府遭受了广泛的合法性危机。

(8)在合法性危机和政治解体的极端情况下,大规模的盗窃行为和内战的发展有时候导致大规模的屠杀、无数的人口外迁、饥荒和传染病。

似乎所有这些都和数字鸿沟以及因特网没有什么关系。然而,这正是我要指出的。当抛弃了社会各部门以及不能从创造价值的观点提供利润的地区时,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经济和因特网为基础的信息系统联络社会各部分的能力说明了动态行星系统的关键点。

P284 基础的数字鸿沟不是以连接网络的数量来衡量的,而是通过连接或缺少连接的结果来衡量。因为本书提到的因特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是一种技术的工具以及分布信息力量、知识生产和各领域网络能力的组织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被混乱的网络所捕捉。一方面,被分离、被表面上连接到因特网相当于在全球网络系统中被边缘化。

结论 网络社会的挑战

P293 首先是来自自由本身的挑战。

第二个挑战——网络的排外性正好相反。

P294 第三个主要的挑战是信息处理装置和我们每个人的知识更新换代能力——尤其是儿童。显然这里我并不是指对因特网不断进化的模式的使用知识(这是前提)。我说的是教育。但是这个更宽泛的基本方面来说,它需要我们学习如何医生不断学习知识的能力,找到数字化储存的信息,把它们重新组合,然后利用它们形成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所需要的知识。这个简单的描述质疑了在工业时代发展起来的整个教育体系。……我们需要思考一套新的教育学,而这种教育学应该以互动性、个性化以及发展自律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为基础,还要能够强化人的性格并保护其个性,这是个未知领域。

P297 因为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网络社会最重要的矛盾:我们过度发展的科技和我们欠缺发展的制度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最基本的挑战实际是:制度和执行者应对这些挑战的能力与意愿。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