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lightment

6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丹尼·罗德里克《全球化的悖论》

好久没更新,发现居然🐦了大半年了。其实这半年也有间断的看书和尝试写作,比如接下来的文章,就是在几个月前手写完成的,现在终于找到时间将它誊录发布。


快速阅读完了《全球化的悖论》一书。书中用大量的事实与数据论述了一个在新自由经济“大行其道”的当下容易被忽视的基本道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主体的贸易政策、金融开放政策是上层建筑,开放哪些、开放多少是由该国家的经济水平、治理能力、国内制度的完善程度决定的;而不是反之,即只要开放,经济就会自动变好、国家也会自动民主法制。

历史一再证明,贸然开放只能带来短期、虚假的繁荣;而随着国际市场波动,国家很快陷入到被动甚至是动荡不安中。

老样子,以下分成三个方面聊聊从中延伸出来的想法。

  1. 模型显示开放程度带来的收益会边际递减,但是造成的社会成本会边际上升。在这里,社会成本指的是开放带来的收入新分配,尤其是掌握在全球市场竞争优势的主体会获得更多收益,而本来就被剥夺的主体会更被剥夺(马太效应)。 缓解社会成本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依靠政府公共服务,这也是为什么贸易政策需要与政府治理水平相匹配;或者,也可以限制开放水平,这就是当前全球许多发达国家“向右转”的原因。特别是美国,因为社会很难推行社会主义政策(以避免被戴上“共产主义”的帽子),政客只能拥抱贸易保护主义。其中,商品(含物质和服务)与人力是最直观且容易下手的,而金融则躲在暗处。

2.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对于生产力三大要素(资本、劳动力、生产资料)来说,资本(金融)是最为全球化的,因为其移动几乎不耗费成本;商品和服务作为生产资料,全球化水平中等,因为它们的移动仍然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服务也有专利费等)。全球化最低的实属劳动力了,劳动力的移动与准入门槛都是最严格的。 有意思的是,其实影响全球化水平不仅仅是这个移动成本,更有全球化带个人的“观感”。 金融资本的全球化虽无处不在,但确也难以感受;商品如果本土化做得好,可能也较难发现;但是一个异国人却是极为显眼的。 因此,即便劳动力的全球化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益处(更高的边际收益),当政客们在“抵御全球化”时,劳动力是第一个被禁止的,商品和服务其次,而那无所不在的、已经带来极大经济和社会后果的金融却藏在暗处,不被发现。


3. 虽然全球化会带来许多社会后果,但这始终是一个趋势;重要的是,各主权国家能根据自己国家的状态和所处环境动态调整开放的态势,而不是被迫一步到位。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能理解我过的对外开放政策的逐步性,直到现在逐渐开放了金融市场。国内的市场也是类似的,户口(人力)、双轨制(商品)、土地(资本的一种)的开放也是循序渐进的,即便模型测算开放某个市场可以带来多少效益,但同时带来的成本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实力水平匹配,所以这个变化是逐步的,但方向也是确定的。

总之,这本书文字简明易懂,内容值得一读。其实,其实还有一个延伸的问题想讨论:民主制度似乎也是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也是需要经济基础的,那么这个基础是什么呢?以及我们目前在这个基础上(或离这个基础还有多远)呢?不过,这留给下次再做讨论吧。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