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一次体检引起的思考

最近去市中心做了一次体检。当踏出朝阳广场站的时候感慨很久没到这边了,产生了一连串的思考。从微观日常生活来看宏观城市结构进而去印证发展趋势是一个有趣的视角,但也容易产生偏颇,欢迎一起讨论。

0 城市发展“三段论”

在具体阐述想法前,先简单介绍一下从笔者个人经历出发看到的南宁城市发展历程。我将发展历程总结为“三段论”,在城市层面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力发展区,同时每个主力区域之间都有较为明显的景观分隔带。从老城区出发,2000年前后南宁着力于发展以金湖广场(以前叫五象广场)CBD为中心的琅东区域。受到快速路的限制,止步于竹溪立交前,同时标志建筑物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就坐落在竹溪立交东侧。2008年前后,主力发展区为以东盟商务区为中心的凤岭片区。彼时我刚上高中,高中校区也刚从市中心搬到凤岭,周围到处都是工地,现已发展较为成熟。很快,在全国“新区”热潮下,南宁也推出五象新区的概念,成为2015年至今的主力发展区。

城市发展“三段论”示意图
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从市中心沿城市重点打造的形象主干道民族大道往东走,每跨过一个分隔带都可以明显感受到景观上的差异,街道格局、城市规划和设立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城区以步行尺度的密路网、中低层建筑、骑楼式建筑为主,也是岭南地区的常见风格。琅东片区发展于世纪初,规模较小,集中发展,仍采用了密路网的形式,道路也相对不宽,但是建筑体量较大,设施距离拉长,虽然还不至于使用汽车,但是机动化交通方式不可避免。凤岭片区则是很明显的汽车导向型的规划理念,除了商务区板块和琅东片区接近外,其余地区地块尺度很大,道路普遍较宽,适合房地产开发。五象新区片区(总规图上未显示)基本上延续了凤岭片区的规划风格,同时没有了低山丘陵地貌的限制,道路更为笔直,基本上接近北方城市的风格。不同发展区域的空间感知也有很大区别。在老城区由于设施很密集,所以感知上设施比较远但其实基本上步行/自行车可达,实际距离十分接近;凤岭片区由于建筑体量很大,设施分散得厉害,所以感知上设施不远,但其实必须要通过汽车可达。事实上,“三段论”的总结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笔者对于不同主力发展区域的空间感知。

需要指出的是,北部、西部和南部(所谓江南地区)片区由于不是城市主力发展片区,同时笔者经历较少,所以暂且不表,但这不意味着这些地区不在发展。此外,由于缺乏全局知识的了解,所以可能“三段论”的表述较为偏颇,因此这只能看作是一个普通市民的感受了。

1 多中心的城市结构与城市生活——中心城区和郊区的二分?

好,说回最初想说的话。引发这一系列的思考的原因是我发现竟然(大概)从放假回到家以来没有来过一次市中心商业区(特指朝阳片区)。虽然多少有疫情原因,但是这次来朝阳这边也纯粹是因为体检需要,而日常的购物消费休闲娱乐全部都在家附近或者东盟商务区的万象城和航洋解决了(包括年前的同学聚会)。再进一步,我想起高中及以前的生活不是这样的,基本上一些重要活动(非日常或就学)都必须到市中心。虽然这可能部分由于搬家(从城市西北(【郊区】)至凤岭),部分由于现在的日常生活需求可能是不完备的(相比起我的年龄段),但想象如果我仍然居住在非主力发展区,随着①商场设施和店铺的同质化与标准化;②网购在内的互联网应用的发展;③交通设施的发展与移动能力的提高,我可能也会减少到市中心的频率,因为①周边商场可以满足大部分的购物需求;②其余购物需求可以在网上购买;③更高端可能率先想到的是去金湖CBD或东盟商务区。

市中心商圈的标志:百货大楼

这看上去仿佛是一个商业中心转移的过程,不可否认有这个因素存在。但这里想讨论的是与资本主义重构和信息化社会伴随的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出现。从日常生活的组织来看,多中心的格局即便在南宁这个规模中等的“三线”城市也形成了——在传统单中心的城市结构我们会想象居民每周(每月)至少一次会到市中心进行消费和休闲娱乐活动,但是多中心的城市居民几乎可以依赖他所在的区域的中心(当前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重量级的商场及周边的商业设施)生活,而“中断”与市中心的联系。

进一步,有必要讨论传统中心城区和郊区对城市空间的二分法了。郊区(suburb)的概念暗示着这个区域十分依赖主城,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依赖很多时候是来自于生产活动,但随着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写字楼的遍在化、交流信息化和移动能力的提高,很可能生产活动也可以脱离主城)。至少从生活的角度,郊区所表征的区域已经具有独立存在的能力,这接近于过去新城和主城区的概念。

这里还想再多讨论一下信息化对于日常生活组织的作用。我试图想象并对比一个场景:假如我想体验一个较为罕见的娱乐服务(比如“剧本杀”),这个服务必须线下完成。过去我可能先想片区,或者问熟悉这个领域的人。对于前一种情况就倾向于从市中心朝阳片区中寻找,因为其商业体量最大(目前仍是)、种类最丰富,所以最有可能找到。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过去玩桌游一定会去朝阳,而桌游店也集中于朝阳(甚至集中在一栋楼!)。但现在我第一反应会是用大众点评。这个时候选择面就广了很多,他不一定在某一商业片区,更不会是集聚的(通常导致恶性竞争),但是他通常会在某商业综合体附近的小区中,因为这方便消费者享受临近一条龙的服务,同时降低经营成本。因此,如果说资本的作用使得商场综合体的出现以及标准化,那么信息化则使得这个综合体所承载的商业容量更大,而且不一定需要有好的物理曝光,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那些发生频率较低、传统意义上需要集中的需求。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时看到了虚拟空间(信息搜寻)和实体空间(必须临近商业区)的作用,也看到了个体行为和空间结构的互动。

多中心的大都市区域,这已经是被学术界所接受的目前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结构(详见《新城市社会学》读书报告,同时正在看的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也有提到),但是描绘的城市大多是一些世界级城市、大都市区域,这里想表达的是这种结构其实在一些发展差一些的城市中也可以瞥见端倪,至少在日常生活上是这样。

事实上,回想起在北京的居民行为调查也有类似的结论。居住在清河街道的居民有一个五彩城足矣,他们顶多再去去中关村(很少),更少会跑到北京传统的东单和西单商业区,因为更高级的商业区并不能提供更多的需求。如果居民的工作是本地的,或者是无工作的老年人/家庭主妇,那么他的生活空间就更加的与城市中心无关。反倒是坐拥三里屯的东城区的居民则多少会因为第二住房/社交需求而前往郊区的商业中心。这样看来,从居民生活空间来看城市结构的“传统手艺”仍不能荒废,将过去二十年不同断面的行为调查数据拿来对比应该能透视城市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技术变化的影响。

2 学区房与“医区房”

抛开工作不谈,什么服务和对应的日常生活需求仍然是不能“本地化”和“多中心”的呢?我这次的活动目的已经表现出来了,那就是就医活动。从设施来看,南宁市所有的三甲医院都集中于快速环道以内或附近,一般以上的三甲医院都在老城区,这带来了空间的极度不均衡。且不说那些非主力发展区域(事实上那些区域可能还有一些医院,得益于过去空间均衡的布局和这些区域空间扩张较为缓慢),在三个主力发展区域内没有一家三甲医院都(搜了一下也没有二甲医院),而这三个区域是南宁市近二十年人口快速膨胀的区域、也是极其高密度发展的区域。因此,这些“新”南宁人和老南宁改善住房的居民,想看病,对不起还是得去老城区。而且看了一下2020年的总体规划,在凤岭片区似乎没有找到一个医疗用地,以自己在附近闲逛的经历,医院是没有的,只有小区外的卫生站。

百度搜索“三甲医院”

为什么呢?粗看之下我们也许会批评规划不重视、批评政府无意识。医疗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该且必须是均等化的。也许基础医疗均等了,也许有人会批评说又不是看所有病都要到三甲,但这里我联想到了另一个重要的公共服务,教育。不得不说,主力发展区的教育还是可以的,小学、初中不少是一些老城区的“名牌”中小学的分校,高中也有重点高中的分校区,比如我所在的高中。高中是择优录取这点不谈,就说中小学,有意思的是这些“名牌”中小学往往都和一些大牌的房地产结合在了一起,或多或少了成为了助推房地产售卖的手段。换句话说,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义务教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资本化了,成为了资本的工具。我们看到一些好小区入住的家庭没有小孩,但一些家长为了享受他的名牌小学服务,即便不住在这里也要和入住的家庭达成某种协议,使他的小孩来这里就读。正所谓“学区房”可以让房价放大几倍到十几倍不止。

与之相对,从未听过“医区房”的说法。虽然医疗服务资本化的途径不少,但是和房地产结合目前较为少见(仅在一些养老房地产见过),也许是建立一家医院完全不是一个房地产项目所能达到的吧。又或者,建立一家医院的成本要远大于房地产+名牌小学的成本,也远大于对附近地价和房地产价格提升的价值。但是,这里想强调的是,这次疫情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医疗的重要性,尤其是公立医疗的重要性。医疗私有化(资本化)将大幅度降低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因此,在坚持医疗公有的情况下,是不是应该逐渐的解决这种空间不平等的问题,至少应该在空间上预留出这些用地。毕竟,教育只是人生的很短一部分,但医疗服务是整个生命历程都需要的——但教育提供了阶级跃迁的希望(至少),而医疗则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反过来说,之前兴致勃勃从日常生活视角看到的所谓的多中心结构在医疗这里就要打个巨大的问号,毕竟城市空间应该是面向所有人的。想来清河街道美和园社区也是各种服务中小学都没问题,但是附近也缺乏大的医院,居民看病都往南边跑——看来未来在中国城市衡量“郊区”程度的方式可以通过医院设施了。

3 其他琐碎的记录

最后再谈谈一些琐碎的感性的想法。体检完漫步在老城区,虽然居住条件是差了些,但是周边各种生活服务设施种类和质量还有便利程度还真是新区不能比的。老城区呢也是所谓的城市记忆所在的地方。不过奋进的城市总是常维新的,街道整理一下、建筑更新一下、交通便利一下总归是好事情,景观即使改变了也并不是坏事,毕竟这个地方还在,在此地拿出照片也有回忆,而且回忆总是个人化的过去时,但是城市空间是大众的、现在和将来的。

老城区随拍

不过看到仍然待旧改的房屋就想到了城市贫困问题。中国的城市贫困应该和西方有极大的区别,目前所谓的扶贫扶的还是农村的贫困,但是城市贫困未来肯定是越来越大的(城市人口基数的扩大及其他原因),下次有机会再看些文献专门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很久未见的路边擦鞋摊

最后放一张老友粉的图吧。舒记的老友粉+星巴克的气旋冰山美式,也算是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有趣结合了。

2 thoughts on “40 一次体检引起的思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