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放松,看完了王曙光老师的新作《中国扶贫——制度创新与理论演变(1949-2020)》。这本书从中国农村贫困的类型学和发生学入手,讲述中国扶贫的历史演变以及包括发展集体经济、农村金融、乡村振兴、农村合作组织、乡村民主政治、异地搬迁等扶贫战略,并提出“内生性扶贫”和“社会网络扶贫”两个概念。所谓“社会网络扶贫”,指的是通过构建各种有形的组织和无形的制度,为贫困人群构建一个获得社会安全感和社会资本的网络,为其可持续的脱贫提供坚实基础。所谓“内生性扶贫”,指的是在扶贫过程中要激发贫困人群和贫困村的内生动力,转向精准和系统型扶贫,并实现培养农民主体意识、机制化设计和农村发展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等目标。
老样子,还是谈几点感受,这次有一些是基于文本,有一些是引申出来的其他思考。
第一,书中反复强调,要实现“三个结合”:内外结合、古今结合以及软硬结合。所谓内外结合,指的是外生的嵌入式力量要与内生力量结合,更准确的是,外生力量要通过内生力量发挥作用。外生的嵌入式力量指的是本村以外的政府、企业和非盈利组织NGO等力量;而内生力量指的是乡村内源性的力量,包括村委、老人、能人。内外生力量并不是二分的,乡贤可以认为属于内生力量,但自身携带了很多的外生资源返乡;而新乡贤(那些不回乡长住但对家乡发展充满热情的人才)则是内生力量和外生力量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通过外生力量,满足贫困村在制度、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后,下一步应该通过培育村庄的内生力量来实现乡村振兴。
所谓古今结合,指的是古为今用,要对包括历史的(比如传统中国的宗祠、义仓等制度)以及人民公社时期的好的做法加以扬弃,并与当前的乡村特色和时代背景结合运用。所谓软硬结合指的是不仅要发展贫困村的产业,还要完善贫困村的文化、民主治理制度,重建乡村伦理。这与贺雪峰老师的观点是类似的,事实上也是内外结合的体现,即只有重建了乡村民主治理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外生政策和产业资源的优势。
第二,不仅是扶贫,当前大学生支教类的实践项目、各种NGO的乡建项目以及其他乡村振兴项目,都应该逐步实现由外生的嵌入式发展向内外结合共同治理的方向转变。一个好的乡村振兴项目不仅是在其所制定的目标上成功,或者说为了高标准的、可持续的实现该目标,最关键的是重建社区。
以之前去的浙江青山村为例。青山村最初是大自然保护协会(NGO)在这里做水库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随着阿里的进入以及人流量开始增加,为了项目的可持续性,协会与村民合作,共同制定关于民宿认证、环境保护惩治的措施,还成立同心互助会,重建农村的民主治理体制,由此进入一个正反馈循环。
那么,对当前大学生短期项目有什么借鉴呢?过去,在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同时课程资源可得性很差的情况下,大学生通过短期支教带去弥补当地缺乏的“正课”,是可以的:比如当地没有英语老师、没有会计算机的老师,大学生过去教英语、教计算机,做知识普及。但是,在基础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已经做得还比较好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各类硬件设施的完善使得偏远地区的老师和学生也能通过互联网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短期支教也应该转变自身的定位,向培育师生内生动力方向转变。比如带领他们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解决一个问题、完成一项任务,还可以与老师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等等,要去做更多“课外”的事情。
第三,未来中国需要城市贫困的研究吗?曾经很好奇,中国扶贫或反贫困所对应的空间单元都是乡村,对应的人群也是农民(农村户口)。与之相对,西方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大量的、矛盾尖锐的贫困问题发生在城市。后来才意识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落户城市的门槛与乡村“有房有地”的缓冲器共同促使我国的城市化、尤其是户籍城市化是“高质量”的:一方面进城的居民有能力在城市中立足,至少不比“回家种田”差;另一方面城市有能力为无法自立的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不至于让他们流离失所。这也意味着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过去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乡村。但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可能会出现比较严峻的城市贫困问题,因此需要重视关于如何应对城市贫困(可能很多时候是相对贫困)的研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返回农村、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可能可以成为城市减贫的一种方案。
第四,科研方法论的选择。上王老师的课,包括看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老师脚踏实地,直面问题的勇气和科研精神。他在后记中写道,“二十年的农村研究的拓展路径本身,也形成了我研究农村问题的特殊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的核心就是,以农村田野调查为基础,从‘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出发,培养对农村农业问题正正的‘问题意识’,并激发研究者自身的超越现有文献的理论灵感;而后通过对农村领域诸问题的综合把握和融会贯通的理解,构建系统的理论范式与逻辑体系。”研究方法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感慨在这个浮躁的评价体系下,尤其是人文地理学被划分到理科的院校中,我们不太容易看到年轻学者愿意脚踏实地的去做调研,并以实地问题为出发点来撰写文章。不过这也没什么好说的,与其批判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并相信未来。
今天先写到这里。
参考文献:
王曙光. 中国扶贫——制度创新与理论演变(1949—2020).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