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续) 自下而上构建社会网络的乡村振兴实践:青山村为例

写在前面的话:这篇是《中国农村》课程的期末作业,也是对之前浙江行当中青山村实践的一个偏学术性的解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42期偏日常的记录:https://powerlcj.com/563/2020/06/23/

自下而上构建社会网络的乡村振兴实践:以浙江省青山村为例

摘要:乡村振兴涵盖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等多方面内容,已有研究和案例分析通常从某一方面切入,对乡村振兴的不同方面以及不同主体的相互关系把握不足。社会网络方法可以有效理解不同主体和组织如何协作以及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乡村振兴,以及乡村振兴不同方面的相互关系。本文从社会网络与乡村振兴结合的研究出发,发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和乡村治理案例分析上,对乡村振兴实践,尤其是不同主体自下而上逐步构建社会网络以推动乡村振兴实践的案例分析较少。为此,本文以浙江省青山村为例,分析一个生态保护项目是如何从公益组织主导到逐步建立起自下而上的社会网络,以及网络中不同主体和组织是如何相互协同、发挥自身优势为青山村振兴的不同方面做出贡献。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会网络;生态补偿;青山村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针对该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二十字”总要求也与乡村的“五大振兴”紧密相关,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与“五大振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相促进[1]。虽然乡村振兴的实现本质上需要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治理的全面振兴,但实践中,通常集中于一隅,通过推进某一方面来实现乡村振兴[2],对于乡村振兴各个方面的关系把握不足。

社会网络可以为理解乡村振兴不同方面的关系以及各类主体对乡村振兴的贡献提供有效视角。社会网络包括节点和连接线两个部分[3]。姜长云认为,可以把乡村振兴中各类主体和社会组织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节点,把面向各类主体和社会组织的服务体系看作连接线,以分析不同主体和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大维度,或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五大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节点,把推进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或者生态建设作为连接线,以分析乡村振兴不同方面与不同机制与政策之间的关系[4]

为此,本文从社会网络与乡村振兴的概念与相关研究出发,以浙江省杭州市青山村为例,阐述社会网络视角理解乡村振兴实践的有效性,以及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构建不同主体紧密协作的社会网络的重要作用。


2 社会网络与乡村振兴

2.1 社会网络概念

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式,这种相互关系既包括有形的组织,也包括无形的制度和体系[5]。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紧密相关。社会资本能够利用群体成员之间的信用、声誉等非正式制度,并在某种程度上对正式制度进行替代和补充,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群体行动效率[6]。社会资本包括信任、规范与社会网络[7],也有学者认为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5]。总之,通过构建社会网络,群体成员之间通过这些组织和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社会资本,共同为群体目标做出贡献。

2.2 社会网络与乡村振兴结合的相关研究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通过构建社会网络可以有效地将不同主体和不同资源组织在一起,共同推进乡村发展。目前使用社会网络概念理解和分析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涉及扶贫、乡村治理、人才振兴、社会网络关系评价以及乡村共同缔造等方面。

农村的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8]。王曙光将社会网络引入扶贫中,提出社会网络扶贫概念[5]:社会网络扶贫是通过构建各种有形的组织和无形的制度,为贫困人群提供一个获得社会安全感、社会支持以及社会资本的网络。具体包括建设和完善集体经济以及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构建社会组织、加强乡村治理、引导宗教和宗族组织建设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式扶贫等。社会网络扶贫不仅可以帮助农民脱贫,单个个体联结起来形成的网络还可以为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胡中应则直接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等五大要求和社会资本的信任、规范与社会网络等三个维度入手,分析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对乡村振兴的支持作用[6]。其中,社会网络可以解决“三产”融合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督促单个个体维护和治理乡村环境、促进乡村优良文化传承、拓宽乡村治理的参与范围、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构建乡村社会网络需要改善农村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同时还要增进农民之间的内部联系以及和外部主体的联系。其中,乡村能人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能人自身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另一方面能人可以作为联系乡村内外主体的中介桥梁[9]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现有关于社会网络和乡村振兴结合的案例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为村民参与集体事务和协同治理提供重要保障,而社会信任和规范为乡村治理提供情感支持和制度保障。在现代化和市场关系削弱乡村社会资本的背景下,通过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重建乡村治理的参与网络、信任网络和关系网络有助于提升村民参与乡村社会治理[10]。在乡村社会网络中,乡贤作为地方政府和乡村社会的“中介”,有助于地方政府重建乡村社会治理网络;同时,乡贤之间,尤其是外地乡贤与本土乡贤以及乡镇和村际之间的乡贤的互动对于治理网络的构建起到关键作用[11]。此外,在信息化社会,数字乡村治理有助于打破自上而下的权威管理结构,推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的、复杂的、多主体的治理网络,提升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12]

社会网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需要对社会网络进行评价。王蕾等[13]构建农户层面的社会网络关系评价体系,发现农户社会网络水平偏低,且存在个体和区域差异。社会参与评价最高,其次是社会风气与归属感、信任与承诺;因此,可以认为农户参与集体行动的意愿与乡村人文环境有紧密关系。

最后,社会网络可以为乡村共同缔造提供指导。共同缔造是一种以公众参与为核心,构筑政府、公众和规划师等多主体互动平台,进而实现参与式规划、空间建设以及发展共识等[14]。对于乡村而言,共同缔造是解决乡村问题、推进乡村物质空间和社会建设,最后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在共同缔造实践中,如何构建以乡村村民为自治核心、以城乡政府、乡村基层组织、规划设计团队、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五大建设行动主体的社会网络关系,并通过协商落实不同主体在不同项目、不同阶段的发展建设任务,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15]

综上所述,结合社会网络的乡村振兴研究不多,案例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治理方面。表面上,不同个体与社会组织所形成的社会网络构成了新时期乡村有效的治理体系,实现了组织振兴;事实上,在形成有效治理组织的基础上,村民、政府、企业以及各类社会力量根据自身优势和特性,通过社会网络为乡村的不同方面贡献力量,这种开放性、自组织性也是新时期社会网络与传统乡村封闭的熟人关系网络区别开来的特征。


3 青山村实践

3.1 青山村基本情况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位于杭州市西北郊,距离杭州市中心约40公里,约1小时车程。村庄三面环山,气候宜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近80%。青山村共有人口2600余人,主要产业为毛竹、水稻以及苗木种植。村庄呈“Y”字形嵌在山谷中,在东面的顶点处是月牙形的龙坞水库,水库为青山村以及旁边赐壁村超过3000人提供饮用水源。

3.2 青山村的乡村振兴实践

青山村的乡村振兴始于社会组织对龙坞水库的保护。在2014年保护项目开始前,为了谋取更高的经济收益,村民在种植毛竹时使用大量的化肥和除草剂,造成了水库的面源污染,影响了饮用水安全。但是影响水源地的毛竹种植地属于村民自留地和自留山,当地村委会通过宣传教育方式效果不好,在经济收益面前村民很难改变种植习惯。

为此,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The Nature Conservancy)选择青山村作为其小水源地保护项目地。TNC采用生态补偿机制,联合信托基金、阿里巴巴以及大自然公益信托于2015年成立“善水基金”;通过鼓励种植毛竹农户与基金签订信托合同的方式,将影响水库水源的自留地使用权流转给TNC统一经营,农户获得不少于往年毛竹经营收益的公益补偿金。同时,农户以及其他机构、企业和公众也可以对基金进行投资或者捐赠,投资者按照份额在信托结束后获得利润分红。

TNC对林地的统一经营杜绝了化肥和除草剂的使用,只用两年的时间便将龙坞水库的水质从四类水提升为一类水。但是仅通过捐赠和售卖毛竹不能维持基金的运转,为此,TNC以“善水基金”的名义成立“水酷”企业,开展包括生态农产品、手工艺品、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等多种项目,以获得收益用来支付基金的经营、生态补偿和分红等费用。起初,TNC试图靠售卖生态竹笋来获取收益以支持水质保护工作,但后来发现仅依靠售卖农产品竞争力不足。后来,TNC意识到青山村离杭州市较近,交通方便,因此将重点放在自然教育/自然体验活动的设计和运行上,既满足了杭州本地企业,尤其是初始参与方阿里巴巴员工的志愿服务和公益需求,又获得了收入,并逐渐提升了青山村的名气。

在自然教育和自然体验项目运行的过程中,外地人的进入自然会产生餐饮和住宿的需求,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项目中并从项目收益,TNC设计了“自然好邻居”民宿认证,一方面对接消费者对民宿和农家乐的需求,另一方面接受认证的农户也要贡献10%的年收益进入善水基金,形成受益者付费的可持续治理机制。TNC进一步引进了融设计图书馆,吸引海内外设计师入驻,通过举办活动、设计基于本土材料的手工艺品,提升青山村影响力和农民收入(图1)。同时,青山自然学校的开办也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流量。在自然教育和自然设计的带动下,各类文旅和健身项目也在青山村酝酿当中(图2)。

图1 融设计图书馆
图2 常住在村子里开发自然教育的创客 (当时与一个做民宿和自然教育的创业者在交流)

组织和治理模式的创新也是青山村实践的特色。最初,以“善水基金”为中介,以信托合同以及各类投资和保护协议为形式,农户、企业和各类投资主体作为委托代表,TNC和万向信托作为受托代表组成顾问委员会,对资金使用、林地管理等有投票权;TNC作为“善水基金”信托顾问,对水源地保护模式、林业管理、保护效果评估以及产业开发进行整合和协调。后来,在包括融设计图书馆建立、各类企业进驻以及年轻人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以TNC和融设计图书馆为核心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青山同心荟”成立,同时邀请2名长期在村内从事设计的外籍人士作为观察员,以扩大同心荟的实力和影响力。青山同心荟代表村里的“新村民”,参与区、镇、村三级关于乡村建设、基层治理、文化公益和产业导入等方面的协商议事,共促青山村保护和发展。

3.3 自下而上构建的社会网络与乡村振兴

对于青山村的乡村振兴实践的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比如产业振兴、生态振兴[16-17]、人才振兴[18-20]、组织振兴[21]以及金融创新[22]等;但青山村实践的最主要特征是自下而上的社会网络构建。通过构建社会网络,不同主体和组织之间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并依据自然特色和优势,为青山村的乡村振兴实践做出贡献。

图3展示了随时间变化的青山村社会网络节点与联系示意图。其中,大自然保护协会、地方政府(主要是镇政府和村委)、农户以及后来由“新村民”发起成立的青山同心荟是社会网络的核心,他们的紧密协作与共同决策是其他主体成立和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与制度保障。

图3 青山村社会网络示意图

农户是村庄的原住民,也是乡村振兴最根本的受益者。因此,在项目一开始TNC就通过公益信托的方式在不损害农民的利益下(甚至有所提高)改善生态环境;随后又通过聘请农民进行毛竹种植、“自然好邻居”认证等方式,增加了农民从项目当中获得的收益,提高了农民的环境意识,最关键的是让农民真正参与到项目的运行中,培育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外来的年轻人为村里带来年轻活力的同时,也通过不同的组织,尤其是成立的青山同心荟,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协商治理中。村委和TNC还为这些“新村民”举行“入村礼”[18],虽然这是一种仪式,但这也代表着外生的、嵌入式的力量在社会网络中逐渐转变为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地方政府在社会网络中发挥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也是最初TNC与农户对接的中介桥梁。而作为生态保护的公益组织TNC则起到重要的组织、协调和专业支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进,不同的主体和组织逐渐加入到青山村社会网络中。一方面他们都和社会网络的核心发生作用,另一方面它们自身也有横向的互动联系。比如融设计图书馆最初是由TNC在青山村的负责人从杭州市内引进的。图书馆选择村里废弃的东坞礼堂作为地址,其改造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图书馆的进入吸引了大批设计师、手工艺人和年轻创业者进入青山村,他们中一部分选择常住在青山村,与其他的新村民一起成立了青山同心荟。同时,融设计图书馆日常的管理维护、设计师们的设计作品加工、“新村民”住址的选择以及举办活动时大批慕名而来的消费者对民宿与餐饮的需求又与农户以及村集体发生了联系。此外,图书馆带来的人流吸引了其他文旅企业,比如麦芒体育的进入,他们与青山自然学校一起开发独具特色的自然体验产品。

最后,青山村的社会网络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无时无刻的在与杭州市、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人群和组织联系。这一方面与青山村与杭州市较近,以及杭州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区位特征相关,但更重要的是青山村社会网络中每一个个体和组织自身所拥有的对外的社会网络带来的。比如融设计图书馆联合创始人Chris所具有的独特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国际联系,在他选择常住在青山村、成立图书馆以及作为青山同心荟的外籍观察员开始,就嵌入了青山村的社会网络中[19]


4 结论

乡村振兴涵盖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等多方面内容,已有研究和案例分析通常从某一方面切入,对乡村振兴的不同方面的关系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同主体的相互联系把握不足。社会网络方法可以有效理解不同主体和组织如何协作以及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乡村振兴,以及乡村振兴不同方面的相互关系。已有结合社会网络的乡村振兴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和乡村治理的案例分析上,对乡村振兴实践,尤其是不同主体自下而上逐步的构建社会网络以推动乡村振兴实践的案例分析较少。

本文以浙江省青山村为例,分析一个由社会公益组织主导的水源地生态恢复项目是如何构建以农户、公益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新村民”组织为核心,以企业、金融机构、公益机构等组织以及志愿者、创客、设计师、消费者等个体为节点的复杂社会网络,以及该社会网络如何在青山村乡村振兴的不同方面发挥作用。

研究发现社会网络视角可以很好的理解乡村振兴的不同方面以及乡村振兴中不同主体和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通过构建复杂社会网络,乡村振兴中的内生力量和外生力量可以很好的结合起来,新的力量也可以通过加入社会网络而找到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位置,共同为乡村复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韩俊. 谱写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EB/OL]. (2018-11-05) [2021-01-14].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1105/c1003-30381004.html
  2. 吴敬华(编). 乡村振兴的浙江实践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9.
  3. 张存刚, 李明, 陆德梅. 社会网络分析——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J]. 甘肃社会科学, 2004(02): 109-111.
  4. 姜长云等. 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政策和规划研究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8.
  5. 王曙光, 王琼慧. 论社会网络扶贫:内涵、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 [J]. 农村经济, 2018(01): 1-10.
  6. 胡中应.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 经济问题, 2018(05): 53-58.
  7. 罗伯特·D·普特南. 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8. 陆益龙. 乡村振兴中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J]. 甘肃社会科学, 2018(04): 28-35.
  9. 李裕瑞, 常贵蒋, 曹丽哲, 龙花楼. 论乡村能人与乡村发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0): 1632-1642.
  10. 张军, 席爽. 社会资本视角下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优化研究——以皖北N村为例[J]. 社会治理, 2020(08):67-74.
  11. 宋哲仁, 陈秋强 .社会网络视域下乡贤与乡村治理——以浙江上虞为例[J]. 治理研究, 2020, 36(04):50-58.
  12. 沈费伟, 袁欢. 大数据时代的数字乡村治理:实践逻辑与优化策略[J]. 农业经济问题, 2020, 10:80-88.
  13. 王蕾, 夏语欣, 姜明栋, 钟冠宇, 杜栋. 农户社会网络关系评价体系设计及测算研究——基于1440份调查数据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04):156-164.
  14. 李郇, 彭惠雯, 黄耀福. 参与式规划: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J].城市规划学刊, 2018, 01:24-30.
  15. 卢丹梅, 曾晨妤, 赵建华.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乡村共同缔造路径探索——以广东河源中村村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20, 27(05):33-40.
  16. 李中文. 在青山,遇见“未来乡村” [N/OL]. 人民日报, 2020-05-15(04) [2021-01-14].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05/12/nw.D110000renmrb_20200512_1-13.htm
  17. 王宇飞, 靳彤, 张海江. 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浙江青山村的实践与启示[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0, 33(04):29-34+55.
  18. 浙江新闻. 共建未来乡村 余杭黄湖镇青山村举行新村民“入村礼” [EB/OL]. (2020-12-08) [2021-01-14]. 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577920
  19. 杭州网. 他乡亦是故乡,隐居青山村的德国人 [EB/OL]. (2020-05-26) [2021-01-14]. https://hznews.hangzhou.com.cn/wghz/content/2020-05/26/content_7742556.htm
  20. 裘立华, 方问禹. 杭州余杭8个村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绩效奖可达百万元 [EB/OL]. (2020-08-07) [2021-01-14].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624490
  21. 杭州新闻网. 【统战工作实践创新】社会组织入村:杭州市余杭区“青山同心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EB/OL]. (2020-07-14) [2021-01-14]. http://www.hzdite.com/hangzhouxinwen/62797.html
  22. 杨百会. 探访水基金:绿色金融与水源保护 [J/OL]. 中国慈善家, 4, 2018 [2021-01-14].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05-08/doc-ihacuuvv0384397.shtm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