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重新审视质性访谈—赫伯特《质性访谈方法》

重新审视质性访谈

      Herbert 和Irene 所著《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可以称得上一本通俗易懂的质性访谈技术介绍和入门教材,书本以社会学的视角,系统的介绍了完成一篇以响应式访谈为主要调查方法的论文流程,包括选题、设计提纲、开始访谈、整理资料和编码、分析与写作、检查和投稿等,具体而微的将一种质性研究的方法简明通俗的介绍出来,个人觉得也是新手完成一篇质性研究论文极佳的参考教材。在这里简要总结书中关注的写作流程的各个要点,同时也是为未来的深度访谈研究做好准备。

      需要在前面强调的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必须关注地理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的异同,虽然现在没有一个直观的,或者是经验上的感受,但是从主题上的差别即可以意识到在方法和具体操作中肯定有所不同。

1.    选择主题

      选择主题中重点要关注的是“什么主题适合质性研究”。文章中列举了如下几点:①寻找细微差别;②追踪过去对现在的影响;③需要探究新视角;④解释特例;⑤需要逐步推导问题的答案。结合将要进行的调查,我以为我们的主题可以满足“探究新视角”——特别是空间的视角;“逐步推导问题的答案”——不断询问为什么某些因素能起作用/如何起作用。当然,并不是所有主题都一定要和书中的保持一致,但这可以作为在研究中重点关注的方向。

2.    预见想要的结论类型(注意!不是内容!)、预期理论建构的方向和推广范围

     结论类型可以理解为“想要获得什么知识”或“解决什么问题”。理论建构是质性研究的最终目标,如果我们最终能够通过访谈建立起一个(比如说)居民网购行为决策的作用模型,那或许是某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结论和理论的建构是由一个个、一级级分解的主题有机组合在一起的,而主题又是“由概念组成,是解释事件原因或者意义的陈述”。所以在访谈中应该(似乎也只能)多关注概念,围绕核心概念对被访者进行深度访谈。

3.    要使研究具有信度——重点:选择被访者

      被访者的选择文中给出了几个要点:①有经验的,意思是对于想了解的问题有丰富的知识,或者至少对于自己行为有充分的觉察;②有见识的,即某领域专家;③视角多样性,意思是需要找到多主体,对询问的问题有不同回答甚至想法回答的个体进行访谈。这点感觉在地理中特别有意思,之前有提到,空间因素分为区位、密度和空间形态三大类,从某种意义上说空间因素和个体社会经济因素一样,它是深深烙在居民的认知中,“无意识”的影响着居民行为的。那么,在具有不同空间因素的区域中,访谈区域中的居民或许可以自然的从不同区域下居民不同(即便是相同)的行为中寻找空间因素作用的蛛丝马迹——不过,这种条件下应该极力避免写作者分析的主观作用。④由需要研究的主题、建构的理论来寻找和挑选被访者。

4.    与被访者建立关系

      这是在说成功寻找被访者(或者制定了一套挑选被访者的标准,或者有目标)后如何与被访者建立联系、开展访谈。这个部分书中利用了很多精神分析的术语和技术,毕竟心理动力取向的治疗方法也是一个访谈,评估阶段也是一个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互惠、自我暴露、卷入、移情和反移情等等,这些都会出现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有的还是可以利用和值得使用的技术。这里主要强调两点:①大胆发生卷入,同时保持自己的个性。意思是要进行的是参与式访谈,比如和快递员体验一天的快递生活、帮助维护一天的网店。同时应该维持自己的个性,这是开启谈话,也是被访者保持对研究者兴趣的手段。这在项飚的《跨越边界的社区》也有所提到。②注意伦理问题,在访谈中主要是要尊重隐私,比如录音要征得同意等。

5.    主要问题、追踪问题和探测性问题的设计

     主要问题是针对主题(一个主题!)的拆分,设计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首先要保证通俗易懂,其次不能限制被访者的回答思路(开放式问题,正反双面问题等),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某一主题的主要问题可能不能太多(三四个),重要的是深度挖掘,以及对于每一个被访者可能都有不同的主要问题,因为他们的特色不同。

       书中mark: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加入主要问题中,可以通过正反或者询问意见的形式规避;尽量避免使用为什么,尽量避免开始就询问被访者的意见,而应该从事实出发(陈述、叙述)。

       追踪问题是对被访者回答的继续追问,看似不能准备和设计,但其实是在一次次访谈中积累而成,即某一个访谈总结分析后得到的追踪问题可以留给未来其他的被访者使用。

       书中mark:对概念进行追问(区分主要概念和次要概念),对主题进行追问,为了透彻而追问(局部性的叙述与简单提到的故事、矛盾不定、被提及但未被界定的概念、已被界定但是缺少例子或者解释的概念、隐含而未道出的概念、确实的中间状况、没有回答或者回答很模糊的问题

       探测性问题是让访谈继续下去的短语,但最好少使用,并且一定要等(甚至付出几十秒的沉默)被访者说完一段话后再进行发问。

       书中mark:探测性问题的种类:调控对话(要求继续、要求细化、表示关注(共情)、澄清、操纵式(当谈话脱离轨道时)),预期遇到的探测(顺序性(即排序)、证据性、倾向性(对个人的可能的偏见进行更详细的探测))。

6.    资料分析和编码,完成写作

       这部分将简要带过,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可以先放放(咦居然有点押韵)。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可能是分析和编码,因为这个过程中会完成理论建构的大纲,而写作也大多围绕此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应该在每次访谈后立即进行,包括录音的誊写、简要的分析和追踪问题的设计等;而编码最重要的是对于概念的把握。

       最后再回到本文的题目。为什么说“重新审视质性访谈”?因为非常显然的,在之前的训练中大多都忽略了质性的重要意义。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辅相成,一个可以汇总出宏观的状态和统计上的倾向,而另一个则赋予不同统计指标的意义,研究的是微观个体,得到的是所谓的机制、结构、作用机理和“为什么”。再讲一个现实意义,作为本科生,设计出一套较好的问卷(甚至是能够研究作用机制的问卷)是比较困难的,而完成填写和最后的分析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访谈加上小规模的、简要的了解性的问卷调查不失为容易上手的选择。

著作:

Herbert J. Rubin, Irene S.Rubin. 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