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列裴伏尔“空间的生产”理论第一次理解—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

一直以来,因为本研的缘故,一直想尝试着去理解列裴伏尔的“空间的生产”理论,特别是张敏老师那篇文献里面提到的“三元空间辩证”的观点。下午拜读了包亚明编著的《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和几篇文章,得到了一点启发,遂记录如下。

      首先,可能不应该一上来就急着去理解那“三元空间辩证法”,而第一步应该去关注“空间的生产”本身。注意到生产是个动词,这意味着这是一个过程。书中有段话,摘录如下:“只有当社会关系在空间中得以表达时,这些关系才能够存在;它们投射到空间中,在空间中固化,在此过程中也就生产了空间本身。因此,社会空间既是行为的领域,也是行为的基础。”

      引用率最高的一句话“不应该关注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而应该关注空间的生产本身”含义也大致相同:不同的社会关系,会生产不同的空间,或者说,有自己对于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一个不太准确但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表述是,会有不同的空间诉求,而在生产出来的空间基础上,会继续发展,这就是社会关系,或者说社会空间的再生产。

      张敏老师所提出的“关系性社会空间”实际上是一种必然——从某种程度上说只要是社会关系发生的地方,都可以称得上是“关系性社会空间”。不过,正如我们之前所认识到的,如此强调是因为网络购物实际上已经逃出了传统实体地理空间的范畴,而变成了一种纯社会关系的建立,即,“纯”社会空间的建立。为什么在社会空间之前的纯带有双引号,因为列裴伏尔所指的社会空间中,应该也包含的是物理的实体空间,比如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那么在网购中,就只剩下一些非实体物理空间了,比如交易空间,甚至在此基础上更加成熟和信任的“友情空间”等(瞎扯)。

      那么在我们要研究的社会化电商中,可能,或者说必然应该有其他社会空间的生产,以及此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再生产。比如与购物链接分享者、红人、搭配达人的“弱关系”,以及有可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的搭配社区,认识到的朋友等“强关系”等。当然,这部分直接的和社会化电商购物一般模式相关,这也是空间生产三元辩证中的“空间的实践”(spatialpractice),这是最好理解、最好描述的。同时,按照我们的思路,这样的空间的实践还有一个典型的“破碎化”的特征,这其实是现代性(见第二点)、信息化时代行为的特征了。

      其次,适当关注一下列裴伏尔提出“空间的生产”理论背景:那是一个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和现代性大行其道的时代。“对于空间的征服和整合,已经成为消费主义赖以维持的主要手段……消费主义的逻辑成为了社会运用空间的逻辑,成为了日常生活的逻辑。控制生产的群体也控制着空间的生产,并进而控制着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吉登斯认为理解现代性的关键之一是认识时间和空间的延伸和分离,现代社会不仅使时间与空间相分离,而且也使空间与场所相脱离。……在场的东西的直接作用越来越为在时间—空间意义上缺场的东西所取代。”“在以前的文明中,没有人像我们现在这样是生活在‘世界’上的,一个既碎片化同时又联合在一起的世界”

      之所以不停的引用,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语言苍白无力,写十句抵不上别人的一句。了解背景是有意义的,因为列裴伏尔提出来时法国的城镇化,(也许)就是中国当下的城镇化水平,同时,也不得不感慨那一代思想家们的远见。

      再次,终于可以讲到那“空间三元辩证法”了。上文第一点提到了空间的实践,剩下两元分别为“空间的表征(表现)(再现)”(representationsof space)和“表征(表象性)(再现)的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在这些翻译中,我觉得“空间的再现”和“表象性空间”最好,这也是包亚明书中的翻译。书中还对“空间的再现”解释得很好:“如果说空间是一种产物,那么,我们对空间的认识就是生产过程的复制和展示。……他区分了空间的实践(我们的知觉)、空间的再现(我们的概念)以及表象性空间(生活空间)。”一句“我们的概念”即把“空间的再现”解释出来。我的理解是,“空间的再现”就是我们认识到的空间的特征,如果用心理学名词来套,不知道“认知图式”准不准确。列裴伏尔作展现的“空间的再现”,在一篇文章中提到[1],是一种概念化的空间,是一种概念和特征更为明晰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它以理想的形式存在,符号化明显(是不是想起了张敏文章中的符号特征?)。

      要我说,“空间的再现”大概就对应与我们希望研究的女性使用社会化电商进行网购的特征——这其实是消费者有意无意的再现了自己在“空间中的实践”(利用社会化电商进行网购),并将其概念化、特征化,形成了头脑中“空间的再现”。

      还有一个,“表象性空间”。需要承认的是这是三元理论中最难懂的一环。在读一篇哲学文章(还是北大马院博士写的呢)时,一开始有点感觉这“三个空间”好像马克思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哦好像是黑格尔的),继续看,果然如此。不过列裴伏尔这不是这个逻辑套路,而是什么“三位一体”“他者”……总之,看不懂!放几张截图如下:

      可能未来会理解的语句有:“表象性(再现的)空间”是一种生活空间,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空间”;再现的空间是由意象和象征组成的符号系统,存于生活中和艺术形式中,主体不会主动去探求,因而是消极体验到的空间,与空间实践的物质空间叠合。

      同时,需要留心的是,再现的空间在后现代、信息化的时代下会和空间的实践相矛盾,因而产生一种抵抗的情绪,以及渐进的改进和革命性的变革,张敏老师的文章中也有所述。

    最后,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在进行下一步之前还要强调一点,也是提醒自己注意的:无论理论多复杂(要多复杂有多复杂!)最后落在的实例、总结出来的特征,应该是要易懂的。即便这个实例和理论模型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能阐述不清(或者被认为阐述不清),但至少归纳也好,演绎也好,出来的特征应该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参考张敏老师的文章)。

参考文献:

    包亚明(2003).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

//www.yunshow.com/htmlys/infohong/2011/0104/goods_book_96608.htm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