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探寻内心的自由—三毛《亲爱的三毛》

这次是在火车上看完这本书的:听着音乐,欣赏着窗外秋意渐浓的美景,看着书中充满哲思的话语,竟第一次感受到了乘坐火车的舒畅和惬意——想来不管是飞机还是大巴都应该不会有这样的感受吧,也忽然觉得,旅途不再是使人难受的了。

      不说旅途,说说书的内容,不过现在书不在手边,因而只能通过记忆把仍然记得的、感悟比较深的内容写下了。

      这本书前大半部分的内容是三毛在一份台湾杂志上开设的专栏的合集,专栏的内容是每周公布一份读者给三毛写的信,还有三毛的回复;有的时候是三毛的“统一回复”——因为相似内容的来信太多。后面小部分是三毛的一些散文诗。看完前部分的信,有两方面的感触——

      一方面是惊讶于来信内容的一致性。在书中写到,大部分的来信都是对人生的迷茫和无助,对世事不公的愤怒和悲伤,对于自己为什么总是不成功的愤懑不平和情绪低落,总之,这方面是对自身状况和对周遭环境的不满,于是每天都过得不快乐。除了“对事”之外,又有很多来信是“对人”——亲密关系的另外一方抛弃我、遗弃我、不公平对待我,或者我对另一方太喜欢付出太多但是对方没反应或者反应不平等,总而言之也是不满意,因而与另一方相处时也是不开心。其实,这种惊讶不仅针对信的内容的一致性,而还包括,甚至更为重要的是,和自己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感慨于三毛的回复。三毛的回复究竟还是非常务实并且个性化的,该斥责的时候斥责,该同情怜惜的时候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并且用自身经历来说话,该提建议的时候也提出了一些中肯但是不越界的建议;不过,这些回复中也透露出(有时候是直截了当的说)三毛人生观和世界观。经过我自身认知结构的处理,我将其总结为:“对事”的问题,三毛的回复大多是“追求自由和你太自私”;“对人”的问题,回复大多是“你太自私和追求自由”。

      在我看来,三毛的核心观点大抵就是“摈弃自私”和“追求自由”两点,但这两点,在对待不同的事情上也是大有不同的。“对事”上,自由是占先的,我们不满于自己的成就,不满于周遭环境,认为其对待自己不公,大抵都是“不自由”——被束缚所致,束缚于他人,束缚于社会公认的准则。但是摆脱了束缚,就自由了吗?肯定也不是。自由不是出世,也不是不作为,而是做的过程中能快乐于其中——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呵!

      再有,“对人”上,自私是占先的。这里的自私,是指要摈弃自私。亲密关系中的不高兴,大抵来源于自私:因为自私,提出了很多要求,因为提出了很多要求,所以经常得不到满足,因为得不到满足,所以不快乐。但这并不是说,要无私的帮助别人、爱别人,而是要爱自己。只有爱自己,才能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生命中的那个人,也能有足够的宽容,去原谅另一半的错误和人性的弱点——因为我的生命不是建构在你之上的,我就是我,不需要你来证明我。

      写了那么多议论,最后还是应当回到现实。几天前刚刚和Z小姐完成一份心理学双学位的作业。我们交流和讨论后发现,上述种种不快乐在我和她之间得到充分展现,并且其实这也是同辈人的大部分共病。不过这本书还给我们了一个暗示,并且是不好的暗示,那就是如果应对无效那么未来十年内可能都会因此而困扰,从而也会写出类似的信给三毛,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利用埃里克森的理论来进行了解释:国内高中的高压力和目标专一性使得我们推迟了青春期的主要任务(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从而有可能与成年早期的主要任务(亲密对孤独)混合起来在大学内一起处理。然而大学环境本身也并不轻松,总是有一些有形的(peerpressure)或者无形的(社会评判标准)压力环绕身旁,缺乏一个比较充满支持和自由的环境提供我们肆无忌惮的去试错和思考。

      不过,这也就是理论分析分析罢了,毕竟这是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的社会现实,并且不是已经说好了不去抱怨吗?诚然我们还有很多缓解情绪的方法,但是这种“空虚性抑郁”的解决还需要从根本上修炼自身,去爱自己,去摈弃自私,同时去试错,去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这是人生之大事,急不得,得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