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与乡土的不解之缘—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看完书很久了,方迟迟动笔写下这篇读后感。一直想腾出一大块的时间认认真真的写下对于这两本书的感受,却受困于各种身不由己之事。在此也许下诺言,以后对于这两本著作应继续研读,思考其中的要义。

不如倒着来,先讲讲《江村经济》。私以为这篇文章真正的重点不在于那江村的种种现象和数字,毕竟距现在已经快80年。而真正重要的是其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态度以及目的:方法自不用说,《江村经济》究竟开启了用西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方法来研究一个具有一定文明的社会,这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同时,在附录中也提到,这样的人类学调查方法将继续应用于城市社会的微观研究,我想这对于我的专业知识的了解与丰富也是颇为重要的;其次,费先生调查的目的是企图了解中国农村的全貌——通过以小推大的方式,同时,他试图利用这样的调查从微观层面解释一项政策,一个技术,为什么难以落实或者推广,最重要的是,为什么难以给当地人民带来真正的效益,我想这样的调查目的在当今研究日趋重视复杂,重视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背景下更值得注意的,当下的政策制定者更加需要这样的科学研究精神,方能正确指导实践。这也给地理研究者一个相当重要的指导思想:宏观的理论知识毕竟是抽象而无法实事求是的,这样的理论必须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从微观层面,利用经验加以结合方能真正指导实践。

至于《乡土中国》,我想最重要的应该是“乡土”二字了。我没有太华丽的赞美之词,但是这本书对我的直接感受是:它给了中国乡村以“正名”。不知道是被舆论的侵蚀还是被教育所教化,但是当代的中国青年,尤其是城市青年,很多应该不会对乡村有好感。他们,或者说我们,学习着西方文明的知识,享受着西方文明给我们带来的舒适,却忘了根,忘了本。忘了自己的根就算了,还对这些根大为厌恶,似乎想赶尽杀绝,直接铲除了最好。而费先生,想必是真的科学家,真的爱国者:他用自身的经历体验,和学习到的知识,来对我们的根以“解释”,以“合理化”。万物存在皆有其因,何况是绵延了几千年不倒的中国,它的根,必然是顽强的,必然是合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逻辑的。这个根,就是乡土:我们和乡土有不解之缘。诚然,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这样的乡土有其落后性(主要指其对于发展的阻碍的落后性),但是我们必须要放在彼时彼地的环境中来理解这个乡土,这样理解它们的阻碍,以及制定政策,也大有裨益。如此这般,我们不再戚戚切切的一味追求发展,而对所谓的阻挡力量一味的否定,甚至动用行政暴力来试图根除。

这是我们的根啊!没有它,将没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未来!所以,请试着理解它,并在创新中有机的保护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