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一个学者的责任和担当—读齐邦媛《巨流河》

《巨流河》是第一本认真阅读的繁体竖排小说,也初步感受到了台湾文学和大陆文学的一点点差别,但不管怎么说,他们的根都还是大陆的,所以从理解上也不存在太大的困难。

《巨流河》虽被称为一部小说,但我个人更多的认为它是一部自传:作者全书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和事,而她作为国民政府重要成员齐世英的女儿,其身世和经历可以代表着当时国民党高层领导的一些经历,也让我从这个角度和视角了解关于国民党和台湾发展的种种。

但我今天主要不谈这点,主要想谈的是齐邦媛自己作为一个学者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一个学者,能做的可能不外乎两件事情吧!其一是对于学问的终身追求,其二是利用自己的学问尽自己所能造福于大众,而作者自己除了学者外还有另一重身份,作为丈夫的妻子。但是她把这两个角色都做到了尽善尽美:作为学者,不仅在大学期间,甚至是到了台湾一心渴求的是一个能安静读书的地方,认真研究学问;在赶上末班车出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则更是一心向学,挑最难的最冷门的课程修习,最后的成绩也证明了她的认真。至于工作,则更是充满了学者的担当:作为老师时她尽心尽力,每届的课程都重新备课,“书单没有一次是重复的”;更能体现的是她在国立编辑馆时的担当,置当时国民党“戒严”时的“政治正确”这个尚方宝剑于一边,专心编写一部真正充满文学色彩和风趣的国文书,而不是编出一本,用大陆的话说,“又红又专”却没有任何文学价值的书籍。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学者最重要的担当。

而作为妻子,齐邦媛的尽心尽力更不在话下,她可以为了丈夫而放弃台中一所大学自己成立的英文系,可以为他一直放弃出国进修的机会……作为一个妻子,她选择的是为丈夫奉献,从这点上她是伟大而无私的。

以上两个身份,尤其是关于学者的描述,让我第一次正面而细致的接触一个学者,也为之责任和担当而感动。

最后谈一谈齐邦媛书中的一些对于共产党的评价。她对于共产党无疑是持否定态度的,从抗日成功前后激进的政治狂潮,到文革,这段历史她无一不有否定的主观评论。但我想,这是一本文学著作,其中一些观点务必要谨慎而小心的对待,因为它必然的不够客观而充满的主观。在《城记》中,我看到的是梁思成因对共产党的第一印象太好而留在了大陆,为一个似乎很美好,但却很骨感的城市规划奉献出自己的后半生,但他最后,都对共产党无怨无悔。

所以关于政治的思考和言论,其实对于任何方面都是这样,都必须广博的搜集材料,才能做到言而确凿,而不是泛泛的空洞的做些假设和发表一些不恰当的言论了。